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四川达州城区有一家丧葬服务店开在小区居民楼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店老板还与居民发生纠纷”。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丧葬服务店老板受伤住院。红星新闻记者前往事发小区调查走访,居民反映该丧葬服务店老板在小区两个出入口分别开了一家门市,居民进出小区都绕不开,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店老板则表示,他是通过正规手续开的店,既然能拿到手续,就说明能经营。
小区楼下有丧葬店,确实会让一些社区居民觉得膈应,在现实语境下,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类似的争议,仅公开报道中就有不少。它背后可能折射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困境,而该起事件就很有代表性。
一方面,不少居民从心理观感上觉得这样的丧葬服务点不该开在小区底商;但另一方面,诚如店家所指出的,自己有正规开店手续,并且,相关部门也表示,目前当地并没有相关规定说不能在居民楼下开丧葬服务门市。由此,两者之间也就有了一种看似“无解”的矛盾。最终双方之间酿成暴力冲突,导致有人住院的恶果,可以说非常让人遗憾。
那么,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矛盾?从长远看,还是需要多个层面的引导和相互理解。比如,在规则角度,丧葬服务确实带有一定特殊性,那么对这类门店的设置,就有必要事先纳入城市的商业规划中去,或是在相关的规则中予以明确。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就规定,殡葬服务网点布局需符合“便民、环保、公益”原则,且需与居民生活区保持适当距离。还有的要求,禁止在城镇主要街道开设丧葬用品经营场所。可以想见,如果事先有这类规则,并且在普及和执行上都有保障,就能够给社会一种稳定而清晰的预期,这对于居民和从业者都是好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和“冲突”。
同时,像小区底商这类经营场所,具体的业态设定,在物业、社区等方面,也该综合考虑公序良俗和现实情况,相应予以明确的规则指导。像此事中的丧葬服务店若在一开始就引起物业方面的注意,并参考居民意见及时给予协调处理,相信不至于闹到如今的局面。
但在规则无法完全、及时覆盖的情况下,还是得呼吁一种包容、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一些特殊的业态。就拿丧葬店来说,有些居民可能感到不适,但正如一些网友指出的,人有生老病死,对于丧葬服务原本不该如此“紧张”和“忌讳”。像即便有小孩可能因此引发一些联想,成年人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教育引导。也就是说,如果更多人把它当作一个生死教育的场景,而不是一味去强化它的“特殊性”,可能它与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的“冲突感”就不会那么强烈。说到底,这种“冲突感”更多还是属于一种观念的映射。
一句话,要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这类冲突,需要一种双向的引导、理解和包容。规则上,应该考虑既有的社会观念,让丧葬服务门店这样的特殊业态获得能够兼顾居民感受和经营“自由”的合理生存空间,这也是营商环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心理上,也要尝试去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类服务,这需要在现代死亡教育、生死理念等方面有相应的大众化引导。
当然,不管怎样,这件看起来并不“大”的事,最终酿成双方之间的暴力冲突,更说明在处理基层矛盾中,相关方面还是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经验。基层治理,对这类矛盾的处理和化解,还是当有更多的重视,并探索可行的处理方式。(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