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网友关于“实地扫墓”还是“云端追思”的讨论热度也在持续攀升。有人坚守“一抔黄土寄哀思”的传统仪式,也有人推崇“指尖寄情传千里”的新型祭扫方式。从古至今,清明时节人们的祭奠方式一直在不断演变,比如唐代就有插柳、折柳祭奠先人的习俗,宋代时纸钱已经成为了祭祀货币,但人们对缅怀逝者的核心情感始终未变。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网上祭奠,“生态葬”“云祭扫”这些新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南京雨花功德园推出“生命晶玉”生态葬,将逝者的骨灰制作成晶玉,既可以作为项链佩戴,也可以放入特制容器中进行安葬。郑州则推行节地生态葬,通过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绿色方式安葬骨灰,让思念化作春泥滋养万物,真正实现逝者与自然共生。
此外,各地对“数字祭扫”也进行了许多尝试。比如杭州的一些陵园就采用了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使人们可以通过VR设备远程参与祭扫活动,并且能够与AI还原的逝者穿越时空“重聚”。而扬州的AR墓碑更是允许访客扫描二维码,看到亲人的影像开口说话。这些全新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祭扫的情感连接。
当科技的创新与人文关怀在清明祭扫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形式的升级,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型转化。人文、科技、绿色三位一体的现代殡葬体系,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文化基因不是在固守旧制中延续,而是在与时俱进的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而这或许正是文化从古至今以来可以生生不息的深层密码。
制作:刘杨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