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校课堂禁手机引争议,到底在争什么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高校课堂禁手机引争议,到底在争什么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5-04-18 17:00

  作者:卓如

  日前,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学生向媒体反映,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部分学院还存在强制学生上课上交手机等情况。

  对此,校方回应称,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实,目前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也没有对学生上课时拍摄教学PPT有所限制。不过,从一些学院将手机入袋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违规者还可能面临通报批评等情况来看,所谓的“自愿”显然是大打折扣的自愿,多少有借“自愿”之名,行强制之实的味道。

  高校学风建设无可厚非。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责,而课堂是学校育人的第一阵地,是人才培养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本分和职责。当下,一些大学课堂,学生抬头率低,学生埋头玩手机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果高校管理者对此视而不见、放任自流,那不仅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自身职责的失守。我们看到,很多高校都推出了相关举措,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自律水平,避免受到手机的干扰,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加强学风建设和课堂手机管理的方向虽正确,实施方式却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在数字化时代,课堂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各种新技术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玩具”,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海量信息、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工具。以当下常见的教学场景为例,教师授课大多依赖PPT,讲解速度较快,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学生笔记速度往往难以跟上教师展示PPT的节奏,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一味禁止使用电子设备,试图回归传统课堂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是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背离。

  更为关键的是,课堂质量才是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的核心要素。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多元,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浩瀚的网络信息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倘若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教学方式陈旧僵化,只是照本宣科地朗读教材、机械地念PPT,这样的课堂必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学习需求,难以吸引学生专注听讲,更别说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不玩手机,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中。

  反之,如果课堂内容充实、干货满满,教师教学艺术精湛,能够以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授课,那么即便学生手中拿着手机,也会全神贯注,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由此可见,打造更多高质量的“金课”,淘汰内容空洞、质量低下的“水课”,大力改进教风,是加强学风建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良好的教风作为支撑,就难以形成优良的学风。​

  从“出勤率”“前排率”“抬头率”,到“禁止出游”“禁止挂床帘”,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呈现出日益严格、细化的趋势。这也引发了关于“大学高中化” 的争议。如今的“00 后”“05 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思想观念更加多元,追求个性与自由。而部分高校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却显得生硬、僵化,未能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矛盾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在尊重新生代大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成长成才,高校需要花费更多心思,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比如,在课堂手机管理方面,少一些强制和“一刀切”。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也可以与教师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时代在变,教育在变,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在管理与创新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卓如)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