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市玉渊潭公园的西湖南岸,几十只水鸟正在湖中游弋,岸边的观鸟发烧友们早已经架起了各类“长枪短炮”严阵以待。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观鸟”的热度持续攀升,在观察鸟类的过程中探索自然、结识朋友,已经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新潮休闲方式。
观鸟,到底在观什么?此前的一篇媒体报道中,有受访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观鸟是通往大自然的免费门票”。长期生活城市里,人们很多时候对“自然”的认知只是一片模糊的意象。而“观鸟”则是聚焦到一只“具体的生命”上,很容易使人感知到与自然环境的链接。生态保护的意识、对生命的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而且,“观鸟”活动并没有多高的门槛。就算没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只要有一颗对自然的好奇心,带着手机到楼下的小公园里走走看看,对照图鉴辨识鸟鸣羽色,同样能够收获不少探索的乐趣。
日前,李现的“打鸟vlog”被官方点赞,在网上引发了大范围的热议。但观鸟的风潮,其实早就有迹可循。《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大陆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就已经有34万人左右,相比2018年净增约20万。
一方面,蓬勃发展的观鸟活动带来多重效应:不少观鸟爱好者会自发组织编写观鸟地图向市民和游客推荐当地观鸟路线,很多地方也通过“观鸟+旅游”“观鸟+研学”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诱拍”“棚拍”等不文明观鸟现象频频出现,反而背离了观鸟“亲近自然”的初心。当此之际,面对种种新现象,有关部门也不妨及时关注,拿出更多措施进行规范引导,呵护好人们的热情。(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