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五一”假期将至,酒店民宿毁约再度成为热议话题,“提前两个月订酒店‘五一’住不了”更是冲上热搜。一些宾馆、酒店和民宿万般借口、花样百出,要求消费者取消预订,再挂高价重新上架。酒店民宿逢节坐地起价、恶意毁约的情形,为什么由来已久、肆意妄为?关键一点就是,临时毁约的获利远远大于违规违法的成本,而假期游的“一锤子买卖”特性,使违约商户甘愿铤而走险:即使单方面取消,有翻了数倍的收益,就算赔付消费者“仨瓜俩枣”也不在话下。
住宿市场旺季供需失衡,采用动态定价策略本无可厚非。然而,当价格波动演变成恶意取消、强制抬价时,这就逾越了合理界限。突然变卦式的毁约提价,看似能够多赚一笔,却违背了诚信契约精神。不仅让消费者措手不及,更让出游体验大打折扣。这无异于“趁节打劫”“杀鸡取卵”,抹黑当地文旅形象。
乱象衍生必定要用“重典”,不能处罚的“不疼不痒”。 唯有让诚信精神不止停留于商户自律,对违约的惩戒更多体现在实际经营、商户准入的层面,提高违约毁约成本,方能遏制坐地起价的邪风。“宾馆违约,坐地起价?立案查处!”4月25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众号推文,提醒宾馆酒店严格履行预订承诺,不得以任何不正当理由毁约提价。海口还明确提出,对于此类价格欺诈行为,最高可罚50万元。多地监管部门提前介入,释放出了清晰信号,但凡顶风作案“不长眼”,给“五一”添堵,就是砸自己的招牌。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