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南木
如今,用人单位招聘通过线上笔试、面试的方式并不新鲜。线上面试一方面降低了求职者异地奔波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招聘流程的标准化。然而,利用线上考试的监考漏洞,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声称可帮助应聘者回答面试官提问的AI辅助软件,更有部分软件可以通过后台操作的方式辅助考生完成线上笔试。
所谓AI辅助软件,本质上就是一种“赛博小抄”——AI识别问题以后生成答案,考生照着念就是了。尽管按照目前AI的能力,可能未必与理想的答案相匹配,还可能掺杂一些子虚乌有的“幻觉”答案,但对于结构化面试中的基础问题已具备相当应对能力。招聘面试有检测考生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目的,有了AI的“帮忙”,考生的真实能力就无法得到检验。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这种技术异化现象都违背了诚信原则,直接冲击着就业公平。
法律对招聘考核的要求虽然不同于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国家考试,但绝不意味着应试者可以“无法无天”。根据劳动合同法,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如实说明与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情况。若求职者通过AI软件虚构或夸大实际能力,隐瞒自身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可依法主张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
维护招聘公平的第一道防线,在于用人单位的技术升级与制度完善。考生使用AI辅助软件不被发现的前提,是目前在线考试采取的双机位监控方式存在欠缺,考生可以轻松隐藏电子设备。对此,用人单位理应进一步严肃考试纪律,除了明确禁止使用AI辅助工具,还应及时升级监考系统,扫清作弊的风险隐患。
斩断AI作弊软件的传播链条,需要监管部门与社交平台的协同治理。这些非法助考工具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公开兜售,甚至形成“AI面试辅导”的灰色产业。监管部门应依法开展治理行动,社交平台则需建立精准的AI监测模型,从传播侧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
在“智能向善”的大背景下,AI作弊等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也要求人工智能开发者增强人工智能“善”的能力,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进行更加精准的判断。
AI技术的本质是赋能而非投机,其价值在于提升效率而非消解公平。面对技术滥用给就业公平带来的挑战,需要用人单位筑牢技术防线、监管部门织密法治网络、开发者恪守技术伦理。对每位求职者来说,更要时刻警惕“破窗效应”,从自己做起,从求职的第一步做起,以身作则捍卫公平底线。(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