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日,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一事引发轩然大波。
这篇论文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作者霍某某的任职单位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该论文中,堂而皇之地出现了“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等颠覆认知的语句。男性没有子宫,怎会确诊子宫肌瘤?收治行为又从何而来?如此浅显的常识错误,竟在期刊论文中出现,令人惊愕。
最新消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尽管如此,此事并不能画上句号。显然,此事件的发生,是多个关口失守的结果。值得追问的是,作者学术不端不假,但学术期刊为何对这么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事实上,只要期刊把关人稍加留意,就能发现错误,又怎么会让这一逆天之错公开示人、贻笑大方?
据媒体报道,除了该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还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危产妇”病例中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部分患者还被称之为“患儿”。对此,其中一位作者回应称:“应该是女,打成了男”。
然而,这种低级错误频频出现,显然不是“打错字”那么简单。毕竟,一个作者偶尔打错字不奇怪,多个作者都打错字、错的地方还惊人一致,这不科学。
说白了,多篇论文对同样的案例、同样的错误也照单全收,有批量“生产”、抄袭的极大可能。相关医院点出“学术不端”的问题,虽没有说清楚到底哪里“不端”,但常识告诉我们,“病灶”不外乎抄袭、造假、复制等老几样。媒体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论文《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截至目前已被引用6次,所指向的问题不言而喻。
种种现象,暴露出深层次问题:一些医疗工作者为了评职称学术造假,一些期刊公然靠“卖版面”发财,沦为纯粹的盈利机构。两相“配合”之下,只问结果不问内容、对论文质量的把关沦为形式主义,也就不奇怪了。
出于职称评审需求而不惜造假,近年来可谓乱象频仍。相关事件再次发出沉重警示:一方面,论文写作和发表不是儿戏,严格把关、防范乱象,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对于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当予以改进。齐鲁医院护士论文事件折射出这样一种困境:工作十分忙碌的护士要想评职称,也得考核论文,而为了应对这种高要求,一些学术欠缺的护士只得“另辟蹊径”“铤而走险”。
这么说并不是要为其“鸣冤”,而是希望医疗部门对“重论文轻实务”的现象引起高度重视。一味要求发文章而忽视临床经验,不仅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忽视临床工作、忽视经验建设,而把重心放到“熬论文”“发论文”上,从而助长形式主义之风,而且,对那些因长期忙于一线工作、难以脱身写论文而难以晋升的医护人员也是一种不公。
好的评价机制,强调的是更客观、更多元、更公平的要求。唯有尽快建立和完善更科学的评审机制,消解一线医护人员的痛点和难点,实现人尽其才、优才优评的目标,才能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
为此,可以改良人才上升通道,比如建立“临床拔尖人才”绿色通道,对临床效果显著者敢于打破年龄和资历框架,允许破格晋升;还可以通过采取医疗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优化评审标准体系,构建智能评审系统。总之,要全力摆脱“只以论文论短长”的状况。(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