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日,陕西宝鸡的周先生两次遭遇了“救护车”转运重病老母亲中途加价的事。本来说好从宝鸡送病人到西安是3000元,结果半路多加了400元,等再从西安转院回宝鸡的时候,说好1300元,后来又多加了100元。
救护车还能这么操作?种种细节表明,周先生遇见的“救护车”极有可能是“黑救护车”。例如,他明明找的是辆陕U牌照的救护车,来的却是一辆挂浙江牌照的救护车,车上三个医护人员操着东北口音,连制服也没穿。此外,诸如迟到近一小时、带的东西不齐全、不加价就不发车等表现,也与正规救护车服务有着天壤之别。而即便山寨成这样,这些人在患者家属面前却依然非常强势。这是因为,非正规救护车上的人很清楚,患者就躺在“救护车”上,能不能及时转运到目的地,全指着“救护车”了,患者家属能说一个“不”字吗?
从常理上说,不论“救护车”属于什么性质,都不该利用他人“软肋”中途加价。其实,服务方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就将收费项目和潜在风险明确告知,以透明收费取得患者家属信任和谅解。况且,患者家属大部分时候也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需要明码标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中途加价都难逃“趁火打劫”的不良观感。这既缺德,也有违法之嫌。
问题在于,游离在监管边缘地带的“救护车”被打上的烙印,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一方面,由于救护车长途转运业务有所缺失,有此需求者面临窘境。西安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每月该中心都会接到患者打来的、希望长途转送病人的电话,但由于没有这方面业务,中心只能让患者找医院解决。以周先生为例,他先找到院方,希望能用医院的救护车送人回宝鸡,可院方说没有办法安排。后经辗转打听,他才联系到了能出西安送病人的救护车。如此说来,这样的“救护车”的确针对患者家属的难点和痛点,予以救急般的服务,客观上亦有贡献;另一方面,这些“救护车”无论是收费还是服务,都很不规范,损及患者利益,扰乱公共秩序。虽然很多非法运营车辆在改装后,外观与真救护车毫无二致,但乱收费问题较为多见。如果此类“救护车”不合资质、车上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救护水平,岂不是在转运中埋下了事故隐患?
梳理这一事件,既要针对患者方的投诉,消解个中谜团和矛盾、问题,也要看到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度整治和系统治理。
首先,为周先生提供转运服务的单位是否存在非法运营和救护不规范的问题,不能成为一个悬案。周先生向西安、浙江等地多个热线电话投诉,均无果,加之“救护车”人员表现出的熟稔手法,半路加价等问题不可能是个例,从避免更多患者和家庭受其害的层面看,有关部门也当高度重视,少甩锅、快调查。这些“救护车”牌照飘忽、行踪不定、手段隐蔽,但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
其次,尽管遇到乱收费可以报警处理,各地打击黑救护车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都属于“事后处置”。而如果只知惩治、不知建设,群众的需求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不必讳言,黑救护车屡禁不止的背后,是长途转运患者需求和市场的存在。在急救中心所代表的“官方资源”紧张且未开展相关业务的情况下,来自市场的跨地区转运患者的车辆资源必然设法填补空白。针对群众呼声,协调破解相关问题,扩展相关业务范畴,为群众解忧,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黑救护车乱象持续多年,是患者之痛,也是城市治理之痛。要通盘解决问题,满足患者及家属对于跨地区转运的巨大需求,把黑救护车乱象整治到位,为群众提供规范、安全的长途转运服务,就必须对核心问题和矛盾进行专门的、科学的破解,就必须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强多地多部门联动,合力推动长途转运体系的构建。其间,通过善政激励,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加入这一服务体系,充实和盘活相关市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