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原本想寻求专业帮助,却因咨询师的不当引导陷入了更深的情绪困境——近日,线上心理咨询乱象引发广泛关注。据新京报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自己去年面临父亲病重、工作危机和婚姻问题等多重压力,此后通过某平台找到一位拥有3.4万粉丝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而在其支付9800元费用后,咨询变成了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三个月后,她觉得状态更糟了。
某投诉平台显示,如今关于“线上心理咨询乱象”的投诉层出不穷。有的从业者“速成拿证”,并未接受正规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培训和临床实践等过程,很多所谓的“咨询师”连最基本的倾听能力和伦理规范意识都没有。有的从业者一味用似是而非的专业话术忽悠客户付费,真实的咨询效果却一言难尽。比如,有咨询者在讲述校园霸凌经历时,对方却轻率评价她“太敏感”;在提出休学想法时,咨询师则用“家境一般、长相普通”等冒犯性话语,贬低她的个人价值。此外,咨询效果难以评估、收费机制不透明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遭遇了维权难的困境。
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方面压力的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据中疾控发布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另一方面,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逐渐“脱敏”,不再视其为羞于谈起、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相应地,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有所提升,当意识到自己遇到情绪困境时,向外寻求专业帮助的人越来越多。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线上心理咨询行业野蛮生长,除了大量的心理咨询App和平台,还有众多活跃在社交媒体的“野生心理咨询博主”。只是,数量虽然跟上了,质量却要打上一个问号。在泥沙俱下的新兴市场环境中,诸多非专业的“咨询师”不仅无法帮助抑郁者、失意者走出情绪阴霾,甚至会因不当引导、冒犯、讥讽等不专业的行为,将咨询者推向更深的心理困境。这种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和缺乏监管的矛盾,显然亟需被正视和解决。
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标志着政府主导的行业准入机制退出。这一举措,是政府简政放权理念的体现,但由此带来的“监管真空”问题也应被解决。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证标准,如今很多平台都是自主培养咨询师,“自己考核、自己用人、自己负责”,也就很容易出现资质注水问题。大量培训机构打着“零基础速成”“月入过万”等旗号招揽学员,批量发放不具效力的证书,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当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消后,谁来监管心理咨询机构的资质和服务?如何评估从业人员的资质水平是否过关?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推出统一的全国性行业规范,并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借鉴。比如,上海市就明确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检查。2025年4月,上海市《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该规范由上海市卫健委牵头制定,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从服务原则、基本要求到服务流程、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系统性规定。
其实,面对日渐增加的市场需求,线上心理咨询行业能够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只要对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引导,就从业资质、行为规范、应急处置等作出细化规定,就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专业价值,帮助更多人纾解心结、回归健康心理状态。(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