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日前有媒体报道,毕马威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信任、态度与应用调查报告(2025)》显示,在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全球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仍对其持保留态度,而中国受访者对AI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该研究于2024年11月份至2025年1月份开展,覆盖47个国家的4.8万名受访者。数据显示,尽管66%受访者已形成规律性AI使用习惯,但超半数(58%)仍认为其不可信赖。中国受访者的态度则更为积极:高达91%的人看好AI发展前景,持担忧态度的仅占44%。
这份调查很有意思,显示出中国用户对AI非常主动的态度。这也符合当前市场的整体观感,AI在社会的渗透非常显著,街头巷尾几乎是无人不谈AI。
不过,也有些有意思的新闻出现。比如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有网友反映,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
AI率被广泛吐槽不合理,比如有的学生称自己明明没有使用任何AI,但依然被查出AI率过高。更极端的例子是,有人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更显示出一些AI率检查系统的不靠谱。
这似乎和“高接受度”构成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广泛拥抱AI;另一方面学校似乎又在千方百计地围堵AI,以至于大范围“误伤”。
当然,这种对比并不严谨,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人们很愿意尝试AI,就像很多大学生事实上开始用AI写论文;然而某样事物可不可以用AI,用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似乎要面对“保守”的拉锯。
以论文为例,在AI出现之前,关于“取消本科论文”的声音就已经此起彼伏。前不久,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明确64个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这已经说明,很多培养层次不高的学历教育,其论文本身谈不上多少创新。AI可以代写,恰恰反向证明了这点。而即便是高层次的论文,也未见得就不能由AI代劳,至少论文的一些文献梳理工作,AI恐怕更擅长。
从这个层面来说,AI的出现戳破了很多“智力通胀”——很多工作看似是脑力活动,其实是一种并不需要多少创新的体力活动,并不复杂的文章撰写、代码编程、PPT制作等就属于此类。
AI的出现,既节省了大量的劳动,也打碎了很多滤镜和神坛。那些所谓有知识壁垒的工作,可能只是一种单纯劳动时长的累积。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学校究竟该考虑的,是想方设法堵AI,还是改革论文本身的创新性考察标准呢?
这个问题,并不只大学要面对,这可能是AI到来之后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属于人类的呢?AI可以写小说、做设计、拍电影,可以说是很“厉害”了。但这更是一种深刻的警示:这些看似复杂的精神活动,其实已不算多么特别了,人类低估了AI,也高估了自己。
可以想象,未来类似的冲击还会到来。既然人们愿意接纳AI,那就必须正视AI对人的“取消”,重新逼迫人类不断寻找自我价值。所以,一种真正接受的态度或许不是使用,而是改变:当AI在某个领域做得更好的时候,人类就应该反思、避开,进而去掌握更具“人性”的能力。(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