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之朱
据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日,有农户轻信短视频平台上所谓“农技专家”推荐,购买了“特效防虫剂”,到手后发现竟是水溶肥。记者调查发现,这款被包装为“防虫颗粒”的水溶肥连产品备案号都是冒用的。在至少77个达人的推荐下,这款问题产品已经销售超18万件。
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质量,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属于“国之大者”。若听任“伪农技专家”在线上忽悠,并通过平台流量让大量所谓“高科技”问题农资直抵千家万户,必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威胁农业安全。兹事体大,不可不慎。
当下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技专家”,不少人名实不符,甚至有人“挂羊头卖狗肉”,专以招摇撞骗为能事。此前半月谈也曾揭露,一些所谓的农业博主在网上突击学习3至5天就摇身一变就成为“农技专家”。尽管这些“伪专家”并不懂农业技术,却深谙流量密码。
不仅如此,在当下,以“伪农技专家”为牵引,平台为支撑,辅以主播、店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毫无专业知识背景的素人包装成“农技专家”“农业博士”,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更令人忧虑的是其强大的短视频生产能力。记者调查发现,有农业账号宣称已经帮助1000多家农资店打造短视频人设账号。江苏南京一家运营农业自媒体账号的公司告诉记者,如果想从事农资自媒体领域,他们可以免费帮助起号,一年代发12000条视频,一年365天不断档直播。
在这样铺天盖地的短视频轰炸洗脑之下,相当多的农民对此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往往对“伪专家”的“权威性”深信不疑。即便有人半疑半信,也会在从众心理、贪图便宜心理的驱使下上当受骗。
当然,农民被“伪专家”俘获,也与一些平台没能履行把关责任、农业科技机构履职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个别平台甚至助纣为虐,公然为“三无产品”背书,更不足取。
据披露,那些连批号都没有的所谓“水溶肥”,能堂而皇之地在某店铺售出18万件,这背后是各方的推波助澜。根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那么,某店铺为何能上架且销售?
这也提醒有关平台,要守土有责,履行好主体责任,切实把好资质关、信誉关。不给速成的“伪专家”、似是而非的“伪科普视频”坑农的机会。
此外,负责农资监管的部门也有失职之嫌。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很多农资交易上了网,很多“伪专家”红火,则监管也应与时俱进,把触角延伸到网上去。不管是核查产品,还是店铺是否合规经营,专业的把关都等于为农民前置了一道保险。
中国是一个大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每一家农户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有较大需求。这就需要各地不断延伸农业技术服务的触角,让专业的农技服务能够覆盖更多人群,不然,那些“伪专家”就来占领市场了。
而在提供农技服务的时候,各地也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农业专家既要深入一线,接地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学会上网,主动融入短视频的洪流中去。农民在哪里,专家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惟有加大专业的农技服务供给,彻底打通“专家-技术-农民”的链条,以正祛邪,正本清源,才能瓦解“伪专家”的不法利益链,有效解决问题服务农业。(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