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一陵
近日,有网友反映广东普宁市第三中学组织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时,因天气太热,且有平板支撑等和地面接触的动作,多名学生被烫伤。对此,校方还发布表扬信,表扬称“虽然今天的操场地面温度较高,但是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始终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你们(学生)用坚韧与拼搏的精神书写了令人动容的篇章”。
没想到,在校方看来是“坚韧与拼搏”的值得肯定的动人故事,在舆论场却翻了车。网友批评这是“没苦硬吃”,学校把活动安排在高温天气下,导致学生被烫伤属于管理不当……对此,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个活动是学校例行的大课间活动,但是时间安排上确有不妥,下一步会提醒各个学校,安排此类活动尽量避开温度较高的时候,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几名学生被烫伤令人心疼,这也的确暴露出了学校在组织活动时的疏忽与侥幸。所幸的是,孩子们的伤情并不严重,及时处置后也取得了家长的谅解。学校应当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在安排类似活动时考虑更周全,社会以及舆论也不必揪着不放。
具体而言,此事对学校管理者有不少启示和警示。首先,开展大课间活动,初心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下,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备受关注,着眼于此,教育系统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校园体育,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大课间就是其中的一环。从面对高温仍不愿意临时取消活动的细节来看,也可以看出学校对该活动的重视。但问题在于,别把好心办成了坏事。活动举办要科学合理安排,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该反过来给学生带来伤害。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看到舆论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观念更迭,舆论对吃苦耐劳这一话语有了不同的认识。比如,过去几乎所有的学生宿舍、教室都没有安装空调,但现在,空调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标配,学生也已经习惯了有空调的“庇护”。学校如果再用过去的那套吃苦理论对待装空调这件事,以“劳其心智”“苦其筋骨”的话语回应装空调的诉求,那必然无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必然会被舆论批评。
高温下举行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同样如此。在过去,大家或许会觉得这可能确实是坚韧品质的体现。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公众更关注“科学吃苦”—— 吃苦需服务于教育目标,而非为吃苦而吃苦。高温烫伤事件中,学生承受的是本可避免的伤害,与“坚韧”的教育内涵相去甚远。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追求形式上的“感人故事”。当学校在烈日下强调“坚韧”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样的“坚韧”是否建立在科学与安全的基础上?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社会观念的变化,要求学校管理者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治理水平。具体到吃苦教育、意志品质培养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有新的内涵和形式。而且,有了网络,一个内部管理的问题,一旦上了热搜,就可能被全网关注,引发如潮的评议。全社会对安全问题更为敏感,尤其是校园内的安全。教育者也要以更理性的态度、更精细的管理,守护好学生安全,如此才能平衡好公众关切与学校办学育人之间的关系。(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