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广江
道路两边的栏杆,有时摸不得!
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发帖反映,上海浦东新区张东路张家浜桥护栏表面有玻璃纤维裸露。她带孩子出门遛弯,回家路上孩子表示“手痒”,发现是触摸护栏时有玻璃纤维扎进手中,去医院后也无法完全清理掉,只能等待自然脱落。而在帖子评论区,记者发现,被街头护栏“刺客”扎伤的市民并不少。
原本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护栏为何成为“刺客”?原来,涉事护栏均采用玻璃钢材料建造,而这种材质时间久了容易老化,老化之后栏杆表面就会“长出”玻璃纤维,加之日常维护不到位,于是出现了刺伤市民的现象。“栏杆刺客”刺痛了市民的手掌,也戳中了公共设施管理中“重建设轻维护”的积弊。
玻璃钢材质因轻便、耐腐蚀等优点,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宠儿”。但这种材料在长期日晒雨淋后表面粉化,玻璃纤维如细针般刺出,让防护栏变成伤人利器。材料本身的缺陷固然是诱因,但据报道,“栏杆刺客”在上海并非个案,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隐患始终未被系统排查?
日常巡查本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防线,但现实中检查重点往往局限于“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正常通车”等基础功能,栏杆表层的细微变化很难通过“车行目测检查”被发现。养护记录显示,栏杆维修在整体维保中占比极低,甚至依赖市民投诉才被动处理。城市设施的管理若只满足于“不出大事故”,便注定会让小隐患积累成大问题。
多名市民被刺伤,已为城市管理敲响警钟。城市管理者常将“精细化治理”挂在嘴边,但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体现在对细节的前瞻性把控和全周期管理,至少不能放任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护栏玻璃纤维扎人看似是偶发事件,实则是系统性风险的征兆——若连肉眼可见的表层老化都无法及时处理,那些隐藏更深的设施隐患又如何让人安心?换言之,一座桥、一条路的栏杆集体步入“老龄化”,扎伤的便不只是市民的手,更是公众对城市管理能力的信任。
破解“栏杆刺客”困局,其实并不难开“药方”。一方面,对使用玻璃钢材质的护栏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隐患清单”。对于老化严重、无法修复的栏杆,应及时更换为耐候性更强的材料;轻微老化的则可打磨涂层,延缓纤维裸露。另一方面,优化日常巡检标准,将“表层状况”纳入检查条目,配备专门工具或技术手段识别细微损伤。而当务之急的是,对于暂未处理的隐患点,设置醒目标识警示行人。或许,一块警示牌,就能避免市民“用身体试错”。
公共设施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容不得这种伤人的隐患。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理应在精细化治理上树立标杆。面对“栏杆刺客”,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强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