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 迅
借助人工智能终端设备,湖南长沙县的独居老人陈女士,一天的生活充实而便捷:上午9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助老员上门服务,不仅打扫卫生、康复按摩,还能陪伴聊天;下午2时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跟老师学国标舞;傍晚6时,社区里的文艺晚会开始了,约上姐妹一起去看看……
陈女士的故事,折射我国探索智慧养老的最新进展。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更好让3.1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长沙的“AI+养老”探索,到天津一些养老机构配备陪老人唱歌下棋的机器人,从上海一家老年福利院组织老人学习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到浙江杭州有社区引入能陪老人散步的机器狗,一场以科技为翼的养老服务变革正在广袤城乡展开。除了关照老人吃药、吃饭、监测健康动态等基本功能,如今的智慧养老还注重聊天、娱乐等互动,以此强化情感陪伴,驱散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智慧养老为满足新需求提供了新供给。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毋庸置疑,智慧养老可以有效提升养老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机械替代”。让智慧养老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助力,既要用好科技的力量,把基础、繁琐、重复的工作交给智能化设备来高质高效完成,也要重视护理员等专业人员的培养,使他们可以把精力投入为老人提供更多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中,全方位提升老年人养老生活体验。既有科技的效能,又有感情的温暖,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也要看到,智慧养老方兴未艾,现阶段还存在智能设备价格高昂、标准缺失、适老化不足等问题,一些智慧养老“黑科技”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种种因素,制约着老人及其家属对智慧养老的接受度。突破这些瓶颈,要把服务放在首位。以老年人为本,结合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和使用偏好,优化操作、完善功能,才能使这些产品和服务真正成为老年人的好帮手,也为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让科技更好赋能“老有所养”,离不开政策引导,也需要产业支撑。当越来越多政策保驾护航,当越来越多主体投入其中,智慧养老定将不断提升服务多样性、精准度、可及性,赢得越来越多称赞,让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加速照进现实。(杨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