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秦川
招考名单“复刻”,引发轩然大波。
据报道,2023年12月4日,内蒙古人才发展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包头市委讲师团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公告》。其后,王某丹、郜某兴、张某3人进入下一环节。但是,此次招聘因遭举报而中止。今年1月17日,该集团再次发布公告,入围名单显示,通过者仍为王某丹、郜某兴、张某。此事引发质疑,包头市委讲师团称“已依法依规启动调查程序”。
既然向社会公开招聘,那就要围绕全社会来搜罗人才。时隔一年多的两次人才引进,同样的招考要求,同样入围的候选人,这明摆着的蹊跷,难怪被网友质疑是“量身定岗”。王某丹、郜某兴、张某究竟是何许人也,包头市委讲师团所属事业单位为何对他们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而且,公开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理应对候选人的专业素养有更严格的考察。而三位入选者仅仅经历了面试和考察流程,没有客观的笔试成绩作为参考,打分尺度松紧、给分高低全凭考官的主观判断,这自然会放大网友的猜忌。
此外,“2023年要求年龄为38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30日及以后出生。但2025年,该岗位要求年龄却放宽至40周岁以下,即1985年1月(发布公告之后日期)及以后出生”。试问,如果再过两年招聘,年龄要求是不是就要放宽至42岁?如此“弹性”,严肃性何在?
去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就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提出要求,其中明确不得借“人才引进”等名义违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搞“绕道进人”。相比于大范围统一标准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更强,招聘流程相对灵活,有时也会在部分条件上有所放宽,但这些都不该成为“萝卜招聘”“因人画像”的遮羞布。身为公职单位,无论招聘还是引进人才,包头市委讲师团都必须保证流程的规范与公平,这是最底线的要求。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是,如果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引进的不是真人才,谁该担责?招聘像过家家一样围着几个人打转,岂不有损事业单位的形象?
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很多人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当他们看到包头两次如此引进人才,该作何感想?如果放任乱象大行其道,不仅重创社会公平,还会造成社会撕裂。
当然,具体到包头的人才引进,还有太多迷雾需要驱散,有太多细节需要披露。目前,包头市委讲师团已启动调查程序并表示“将及时通报”,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发布调查情况,给公众一个交代。
透视此次争议,还有一个话题需要共同探讨:如何借此契机规范人才引进,堵住制度漏洞?广大专家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引进关乎地方发展大计,不能草率为之。公开透明、严格遴选、竞争择优,确保引进的人才是真人才,助推当地发展,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群众的朴素期待。(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