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青报特约评论员
连日来,多地高温天气持续。面对炎炎夏日,各地不断涌现消夏新场景,持续激发消费新动能,政策红利与业态创新推动需求升级与供给优化同频共振。一个个人潮涌动的景点,一项项亮眼的数据,展现了人们出游意愿强烈、市场供需两旺,折射出夏日经济的蓬勃人气和强大潜力。
从气象数据来看,今年6月以来,我国多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特别是进入7月后,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多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与此同时,江南、华南等地也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个别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面对高温“烤”验,各地一方面启动高温应急响应机制,防暑降温保生产保民生,为群众安全度夏保驾护航;一方面乘“热”而上,点燃夏日经济新活力。
在经济学术语中,有个名词叫“一度效应”,指的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日本统计显示,夏天气温每变化1℃,空调销售量可上下浮动数万台;德国曾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1℃,啤酒的销售量会增加230万瓶……这样的背景下,诸如“啤酒指数”“敏感商品指数”等一系列天气指数应运而生。“一度效应”在消费市场持续发酵,催热了夏日经济——防暑降温产品迎来销售旺季,夜游纳凉的消费场景备受欢迎,夏日独特的消费市场让城市经济有了新的增长极。
抓住夏季消费窗口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服务消费品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攀升,“夜游+”“演艺+”“赛事+”等复合式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推动消费链条延长和价值提升,扩大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成为各地发展服务消费的重点方向。
在北京,围绕毕业季、研学游、演艺游、京郊避暑、夏日狂欢等五大主题,重点推出的130余场精品特色活动和4000多场优质演出正在这个暑期精彩登场。从前门大街、隆福寺文化街区的夏日夜游,到月亮河夜市、农展馆夜市、潘家园夜市打造“淘宝+逛吃”夏夜休闲体验;从首钢园夏日音乐会、模式口驼铃落日音乐季,到亮马河游船星空夜航小环线、龙潭中湖公园摩天轮之夜定制夏日专属回忆……一系列新场景、新业态,有效延展了消费时空,将暑热天气的“不利”转化为激发消费活力的契机,打造出了更优的“乐游环境”。
与此同时,今夏的北京已是全国歌迷心驰神往的音乐热土。6月下旬以来,明星演唱会连番登场,“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北京大型演唱会的观演常态。当跨城观演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习惯,薄薄的票根所承载的经济价值远超其面额,它撬动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多元新消费,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蓬勃的活力。而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经脉,铁路旅游创新升级不断,一系列“铁旅融合”产品正在京津冀三地密集上线。从一票打卡三个城市的“海滨之旅”,到服务老年群体的“银发专列”,一处处“流动的文化长廊”对接着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夏日经济的更多惊喜。
骄阳似火,是大热“揽金”商机,更是消费转型良机。北京乃至京津冀夏日经济的升温,可谓全国各地力图让夏日经济从配角变为主角、为消费增添新活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大背景下,各地如何从火热的夏日经济中分得一杯羹;如何综合研判“一度效应”,统筹考虑气温的上升程度、维持时间,以及不同细分领域的商品、服务类型及其对气温的敏感性;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造更多创新性消费场景和模式,并突出地方独特吸引力;如何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为夏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都需进一步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才能让夏日经济的短期流量变成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