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据媒体报道,7月11日,有多位网友发视频称,自己搭乘西宁飞往西安的MU2350次航班,在摆渡车上等待登机时,有一名女性旅客因为摆渡车未开空调、车门长时间紧闭而晕倒,紧急情况下,另一名男性旅客用应急锤将摆渡车的车窗砸碎。
又见旅客忍无可忍砸玻璃,这一次砸的是机场摆渡车玻璃。7月13日晚,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发布关于7月11日有旅客在西宁机场摆渡车内出现身体不适事件的说明。可以确认的是,摆渡车的确没有开门,原因是“在停机位北侧有航班已启动发动机准备滑行,为保证航空器和旅客安全,不能开门组织旅客下车”,应当说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也是出于安全考量。
但其中诸多细节仍然让人困惑,比如,有目击者表示,上了摆渡车以后,摆渡车司机自始至终都没有开空调;有网友爆料,一车乘客闷在车里,有人因缺氧晕倒。网传的图片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与通报中“司机确认空调处于打开状态”“下车检查四周车窗处于开启状态”等说法形成矛盾、难以自洽。两方说法,恐有一方失实。
在这种情况下,搞清楚事发时车辆的真实状态也就至关重要:当时空调是否开启?车窗是否打开?车内室温如何?由于这些情况直接关系到旅客砸窗的原因,而且此事已经发酵为公共事件,机场方面应该向公众明示,绝不可有任何隐瞒和遮掩,更不可偏袒。
若真如机场所言,事发时车窗、空调均打开,乘客又为何会晕倒,继而砸开车窗?换言之,假如在车窗和空调均打开的情况下,依然发生乘客晕倒事件,则有关方面更应加以关切,及时调查事件原委,发现问题所在。
遗憾的是,这份通告看似说明了事件前后脉络,但对核心问题和一些关键细节并未阐明,以至于陷入了双方各执一词的状态。
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发布的《全国文明机场考评标准(试行)》要求,摆渡车应通风良好,清新、无异昧,清洁、无污渍;应有专人提供引导,并规范提示开、关车门等注意事项等。对照这一标准,西宁机场应该自问有无做到。
笔者多次乘坐过多家机场的摆渡车,对摆渡车的印象并不好。部分摆渡车存在让人久候、运行时间较长、车内拥挤、座位少等问题,尤其是对老弱群体并不友好。在这种情况下,机场与其一味把自身责任摘清,给人一种乘客“没事找事”的既视感,不如反求诸己,以实际行动改善乘客的体验。
事后西宁机场表示,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及特殊事件应急能力,全力保障旅客出行体验。具体怎么做,有待观望。此事也提醒,近来各地出现高温天气,机场等交通机构应当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更贴心地关注乘客、工作人员的健康和舒适度。“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不能沦为一句空话。
显然,对机场乃至整个民航业而言,在提升摆渡车服务质量的议题之外,如何极力降低靠桥率、改善旅客体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已成“最大”考验。(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