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伟
北京市正在加快推动全市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平台建设,并在全市农贸市场猪肉销售商户推广使用,实现猪肉“来源可追、群众可查、安全可控”。媒体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近日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先行先试,其开发的“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微信小程序,已在通州区12家农贸市场的全部畜禽产品销售商户推广运行。
“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是一种创新之举,其操作模式跟现在广泛实施的食品药品的追溯码如出一辙。比如最常见的药品追溯码相当于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每一盒药品从生产出厂就被贴上了唯一的身份标签,即使相同的药品每一盒的编码也是不同的。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可以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如此能在满足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发挥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如同食品的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根据追溯码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清楚了解到食品成品包括原料的源头和路径。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所购食品的具体信息,在比较中作出更有利的消费选择;监管机构可通过追溯码实现更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最主要消费食品的猪肉,长期以来存在肉证不统一的问题。生鲜肉从养殖到上市销售有很长的链条,如果一个环节失守则会出现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肉类产品市场乱象频发,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把病死畜肉拿到市场上销售,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还严重危及到公众身体健康。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是生鲜肉市场最主要的乱象之一,也暴露出在信息公开不透明的背景下,公众监督难以发挥作用的症结。时下生鲜猪肉上市销售,要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两证两章一报告”。不过从大量的案例看,肉类“两证两章”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无法实现信息的全过程追溯,加之纸质的证明很容易伪造,也不便于查询,给弄虚作假等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
“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等应用程序,将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图片等及时上传到小程序,实现了传统信息查询的电子化和即时化,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纸质证明查询不便的短板,让信息查询可以覆盖更多群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提升农贸市场进货查验标准化,用好数字化服务手段,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减少了对经营者的打扰。
这一技术手段的升级,既是对传统监管模式的优化,也是利用新技术提高监管能效的生动体现。“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相当于用大数据给猪肉印上“身份证”,为市民吃上“放心肉”提供了坚实保障。不过,借鉴于过往的教训,要确保“肉证一致”才能让监管功能得到发挥。因而在现实中,要防止每头猪的“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被借用或者混用,通过入场审核、信息发布和过程监督等方式,确保猪肉和货柜上的二维码具备唯一性。尤其是市场方面要履行好把关责任,对进入市场的生鲜猪肉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核,如此才能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