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传艳
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搜索“陪诊师”一词,声称月入1万元到10万元的比比皆是,相关培训机构的宣传也往往与“高收入”挂钩。然而,据考取陪诊师技能证书的市民反映,兴冲冲地报名、考证数月后,竟没有接到过一笔订单。他们很困惑:到底是市场需求没那么大,还是获取订单的渠道没有打通?现实的落差让他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陪诊师培训市场。
从社会需求看,陪诊服务的确站在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上。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独居老人、异地就医群体对医疗陪同服务的需求客观存在。部分机构正是瞄准这一“蓝海”,大肆渲染“月入过万”“订单饱和”等前景,吸引学员缴费培训。但现实是,许多学员投入千元培训费后,结果接不到一单生意,投入的本钱不知到何时能赚回。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部分培训机构过于强烈的功利心。机构以“高收入”“稳接单”为噱头招生,刻意模糊证书的效力,比如某机构颁发的证书仅盖有地方协会和培训学校公章,无法在国家人社部平台查询,本质是结业证明而非职业资质。此外,一些培训课程被指过于基础,实操课沦为参观课,教材仅是A4纸打印资料。
此外,部分学员的急功近利心态,也让他们产生了心理落差。很多学员冲着高收入报名参与培训,梦想“考证即上岗”“培训即赚钱”,却忽视了任何职业都需要积累与沉淀。陪诊服务属于医疗辅助行业,需要掌握基础医疗知识、熟悉医院流程、具备应急处理能力,更需要耐心与责任心。若仅将目光锁定在快速变现上,既无法提升服务能力,也难以获得用户信任,最终陷入“越想赚钱越难接单”的困境。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机构和个人摒弃功利思维。培训机构应严格按职业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培养急救技能、疾病护理等实用能力,而非单纯追求通过率。学员更需要调整心态,认识到陪诊师是服务者而非“赚钱工具”,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积累口碑。此外,行业规范也亟待完善,比如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陪诊师职业认证体系,取缔地方机构随意发证等。
陪诊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接地气。患者选择陪诊服务,主要是想缓解就医时的无助感。那些主动服务患者、耐心解释医嘱的陪诊师,往往能通过口碑获得稳定客源。
由此看来,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放下“赚快钱”的浮躁心态,扎扎实实提升陪诊服务水平,如此才能逐渐赢得市场的青睐,最终让陪诊师真正成为市场争抢的“香饽饽”。(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