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秦川
“公路是景区修的吗,为何走县道也要收费?”据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县道和334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网友质疑,这笔费用成为按人头缴纳的“过路费”。
拦路收费,每人300元,这费收得不明不白。一般来说,县道、乡道都不能收费,不能设置收费站,除非经过层层审批,合法合规。当地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也回应称,设卡收费属实,该行为不合适也不合法。
既然如此,就要追问,当初是谁拍板设卡收费的?据报道,今年之前,游客可以在离金塔寺景区一公里处买票、检票进入,单纯走208县道和334乡道是不收费的。那么,这意味着当地设卡收费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由此需追问,是谁擅自改变不收费的传统?有无经过科学论证和征询民意?
中央一再强调,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乱拍脑袋,影响甚坏,该不该被追责?
进而言之,从设卡收费到如今,已经收了多少钱,该不该退还给游客?如果不退还,而是一收了之,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难有震慑效应。
有个细节是,当地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今年我们已收到了很多起这样的投诉。”既然收了很多投诉,不是该及时整改吗?该工作人员表示,“占用县道的问题,我们已经联合交通部门给马蹄寺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后续文旅部门将继续跟进。”不该收费的费一分都不能收,该整改的事一秒都不能等。为何下达了整改函,却未能及时叫停乱收费?所谓的“继续跟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态要积极,整改要果断,否则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如果这边声称发了整改函,那边收费却不停歇,如此整改意义何在?
拦路生财,于法不容。“天价买路钱”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吓跑游客,另一方面损害城市形象,这笔账不能不算。表面上看,设卡收费能够敛上一笔财,但带来的有形的、无形的损失实在惊人。身处文明社会,还迷信“此路是我开”的戏码,可笑也可悲。
公路是公家的,不能沦为部门私产。游客远道而来是为欣赏美景的,无端遭遇盘剥,谁还来此地?景区的算盘打得太精,将游客权益当作砧板鱼肉,不仅寒了游客的心,更将透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设卡收费事件暴露出了部分景区经营者缺乏法律意识,也暴露出当地监管部门缺乏高效处理的自觉。文旅产业维护不易,搞砸却不难。面对问题,当地不能讳疾忌医,要建立常态监督机制,将不合理收费等乱象扼杀在萌芽之中。说到底,依法经营、优化服务,才能塑造良好形象,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