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

来源:人民日报2025-07-24 10:04

  作者:李洪兴

  夏天的感觉,往往来自“瓜果”。超市整瓜自选、街头现切瓜摊、鲜果社区团购、各类水果茶饮等,让人们有了多元选择。

  “瓜果自由”的背后,是农业发展结下的“甜果”。自主育种,南繁北育,让瓜果的优质品种更多、单产有效提升;技术赋能、生态涵养,让戈壁滩可变西瓜田;电商与冷链的布局,瓜果从地头到餐桌实现提速配送……科技创新提效益,延链补链优服务,映照出农业发展的沧桑巨变与光明前景。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耕文明,总结出反映季节更迭又指导生产的传统历法。农业耕作的土地上,深扎着中国人的根、涵养着中国人的情。农业现代化历程,为观察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农业让人颇有反差感。以特色农产品为例,黑龙江佳木斯的蔓越莓、四川雅安的鱼子酱、新疆伊犁的罗氏沼虾、上海崇明的藏红花等,一度让本地人惊喜又惊叹。看如今的田间,有连片的农场,也有自种的地块;有耕作的“土办法”,也有吸引外国人前来学习的“新农技”。正因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自东向西,人们能看到不同的土壤、地貌与作物,也能看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方式方法。

  看上去的反差感,实则是多样性。当前,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大”“小”并存,在形态上跨界融合。农业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产”,与文旅、康养、电商等结合后,土地上长出“摇钱树”。这不仅赋予农业以新生机,而且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新机遇。

  新机遇不仅在本土,两个故事解其意。怀揣“农业梦”的希腊人Nikos来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看到市场潜力,选择创业,希望将有机蔬果从田间地头直送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特有技术,菌草技术已推广到107个国家,“幸福草”造福更多人。从外国友人在华圆了“农业梦”,到“中国草”助力更多人实现“致富梦”,中国农业孕育的新机遇,彰显出从本土到世界的延展性。这与和合理念也一脉相承。

  有学者提出,农业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在历史长河里,中国较早地将野生植物驯化为谷子、黍子;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来,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立足世情、国情、农情,实现富农、强农、兴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攻单产、提升品质、科技赋能等工作仍需强化。古今绵延,内外融通,强起来的中国农业,不仅能成为自身发展的“压舱石”,也能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给世界的“礼物”,何止是农业。反差感与延展性,又何止体现在农业领域。

  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再到智能制造“越造越好”;从未尽的10万英里“铁路梦”,到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从向西方车企学习油车技术,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工厂感受“未来出行”……曾经“没想到”“不敢想”的事变成现实,发展节奏与质效上的“反差”恰是活力中国的体现,技术出海、圈粉世界的“延展”恰是自信中国的姿态。

  再拉大视角观之,共建“一带一路”,以“双碳”引领建设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面向世界,从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是倡导与行动带来的稳定性,是理念与实践生成的好光景。

  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有全球发展“确定性的绿洲”,还会继续孕育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李洪兴)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准大学生“体验服”

  • 睡眠管理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