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近日,直播网红辛巴自创卫生巾品牌“棉密码”陷入了健康风波。有消费者举报该品牌卫生巾检出致癌物硫脲,多位消费者声称长期使用了该品牌卫生巾之后,出现了甲状腺癌、妇科炎症、月经紊乱等健康问题。消费者集体送检的报告与之前某官方机构送检的报告均显示,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间,该品牌多个批次的产品中均检出超高含量硫脲,其中一款卫生巾的硫脲含量达到16653.4679μg/g,达到了化妆品安全标准最低限量1mg/kg的16000倍以上。
硫脲是一种含硫的有机化合物,被列为《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3类致癌物,急性毒性不高,但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上发现,硫脲可诱导甲状腺功能障碍、肝毒性、生殖毒性以及免疫毒性。虽然部分消费者反馈的甲状腺癌、妇科炎症、月经紊乱等问题,受遗传、环境暴露、基础疾病等多重因素影响,很难直接归因于卫生巾的使用,目前也没有硫脲作用于人体的毒性研究,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对卫生巾里的硫脲放任不管。要知道,正因为它有毒性,不能长时间与皮肤直接接触,因此,《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将之列为禁用成分。
然而,化妆品禁用,卫生巾却一直没有禁用。卫生巾的两项旧国标长期以来比较粗放,只规定了“原材料应无毒、无害、无污染”,但对于添加物质和剂量没有更明确的规范。直到2024年出台了新国标《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对添加物作了规定,要求原材料中不得添加被列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成分的物质。
卫生巾的旧标准之所以没有做相关规定,很可能是因为传统卫生巾生产厂家没想过要添加这类化学物质。然而,随着卫生巾品牌越来越卷,一些概念被创造了出来,比如“卫生巾芯片”。卫生巾又不是数码产品,哪里需要研发什么“芯片”?所谓“卫生巾芯片”就是一种含有添加物的无纺布材料,置于卫生巾表层下,以此宣称卫生巾具有某种功能。“芯片”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噱头,而附加的所谓“功能创新”更是营销话术。一些靠微商、直播电商等渠道销售的新创品牌,尤其喜欢玩“新概念”游戏,最离谱的是2018年被查处的“权健卫生巾”,号称含有负离子芯片,可以治疗男性前列腺炎。
辛巴2017年创立了“棉密码”卫生巾品牌,号称“亲自参与研发”,主打卖点是“茶多酚卫生巾芯片”的抗氧化功效。在短视频里,带货主播通过碘伏褪色实验证明“抗氧化”功能,当人们看到黄色的液体变透明,立刻会对此产生一种很有科技含量的错觉。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利用化学实验玩的“魔术”,茶多酚是还原剂,可以将碘伏还原成无色的碘化物,硫脲也是还原剂,相比茶多酚更廉价,但在碘伏褪色实验却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想压缩成本的厂家就会使用硫脲代替茶多酚,这可能是卫生巾里检出硫脲的原因。
遗憾的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直到今年7月1日才正式实施,也就是说,之前生产的卫生巾即使检出硫脲,在保质期内仍然可以销售。
合规未必安全,消费者针对“棉密码”检出硫脲的投诉,暴露了部分企业只看重营销,却对产品潜在的风险和消费者的健康隐患十分漠视,所谓“家人们”“亲自研发”“直接实验”都只不过是收割消费者的利刃而已。网红品牌已经不是第一次翻车了,他们正在用流量的狂欢透支行业的生命线——产品质量和市场信任。
客观上,相比于五花八门的营销新概念,标准难免会滞后,但市场监管却不能因此就放任那些安全风险。比如,在缓冲期内依据旧标准生产的产品,如果检出了新国标中的禁用成分,应本着安全从严的态度,督促企业采用召回或更换的方式,避免消费者受到健康损害。针对卫生巾芯片的监管空白,则不妨建立原料动态清单,企业备案所有功能性添加,并将化妆品禁用成分自动同步至卫生用品领域。企业如果想宣传产品的额外功能,则应提交第三方功效证明,如抗氧化成分的临床安全性报告、抑菌的有效性检测报告等。同时,平台等发布广告的机构,负有对广告合法性的把关责任,对那种误导性实验要有所警惕,不能任由伪科学宣传忽悠消费者。
卫生巾的基础是实用和安全,涉及到千万女性的身体健康,越是贴身、频繁使用的必须品,越需要高标准、严监管织就最严密的保护网。(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