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一封印着校徽的信件,带着校长的手书寄语,寄往未被录取的考生手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一举措,在高考录取季引发热议。有人点赞“这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也有人提醒“需兼顾考生心理感受”。争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分定乾坤”的升学语境中,这封特殊的通知书,正在为教育评价体系注入一缕人文新风。
教育的关怀,不应被“录取线”划分。长期以来,高考录取季的叙事往往聚焦“金榜题名”的荣光,而未被录取的考生,大多只能面对沉默的结局,这难免让一些年轻人产生努力被否定的失落。“未录取通知书”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沉默,以高校的名义告诉考生:你的付出值得被看见,你的成长不该被定义,高考的结果只是人生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传递知识,更塑造价值观。港中深校长在信中写道“人生的道路漫长,一次考试的成败不足以定义终身”,这番话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既要培养佼佼者,也要抚慰失意者;既要为成功者鼓掌,也要给前行者力量。这种关怀不是对竞争的否定,而是对成长的尊重。就像登山比赛中,除了给登顶者颁奖,也该为坚持走完赛程的人送上掌声。
当然,善意的表达需要精准的传递。有考生担心“未录取”三个字可能带来二次伤害,这种顾虑同样提醒,人文关怀既要“有心意”,更要“合心意”。在形式设计上,可以多一些换位思考,比如用“致追梦路上的你”替代直白的“未录取”表述,用生涯规划建议替代空泛的“加油”,让关怀真正走进考生心里。
从更深层看,这封通知书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评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尊重”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录取与否给考生贴标签,却忽略了高考是筛选机制而非价值判断。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有人适合学术深耕,有人擅长实践创新,这些多元的成长路径,都不该被录取通知书的有无所遮蔽。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探索正在呼应这种理念,不仅关注“谁走进校门”,更要让每个走出考场的人都带着希望前行。浙江某中学为毕业生颁发的“成长证书”,不仅记录高考分数,更收录了学生三年来的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成长印记,用多元维度诠释优秀的内涵;一些高校开设的“落榜生线上咨询会”,邀请招生办老师和校友分享“非典型成长路径”,把“未录取”的遗憾转化为再出发的动力。
这封特殊的通知书,或许只是教育变革中的微小一步,却让公众看到,当高校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打破“非赢即输”的叙事,就能在公平竞争的底色上,为每个年轻人铺就一条洒满阳光的成长之路。(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