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饮料可以让人变瘦、变美?当然不能。近日,媒体一篇调查报道揭开各种茶饮品牌的文字营销:所谓“瘦瘦小绿瓶”“纤体瓶”“轻体瓶”“纤畅小蛮腰”,消费者以为是指饮料有减脂瘦身的效果,实际上,在产品详情页,却有不起眼的小字标注“瘦瘦、轻盈指新方形瓶型更瘦更轻便、不指代功能性”;还有所谓“不另加糖”或“零添加糖”,让人误以为饮料本身不含糖,实际上有故意引导消费者忽略果汁本身的果糖含量的嫌疑。
说白了,这些营销都是文字游戏。“去火”本来是中医的清热概念,现在成了“去除生活的燥热感”;“双抗”本来在护肤领域是指抗氧化和抗糖化,现在成了“对抗负面情绪与抗压力”;“美颜”说的不是长相,而是“自然美丽色彩缤纷的生活状态”;最离谱的是“瘦瘦瓶”与“纤体瓶”,这里“瘦、纤体、轻盈”,跟消费者没有半毛钱关系,是指瓶子瘦——更贵的价格,更少的容量,被包装得如此清丽脱俗,妥妥地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这些品牌知道,用这些词做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广告法》明确禁止在食品广告中暗示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真实、全面标注产品信息。于是,他们试图用一行不起眼的小字作标注,改变这些词的指向,就是为了打法律的擦边球,免除宣传不实功效的责任。这是对消费者的无情嘲弄,明明故意靠文字游戏拿捏消费者的习惯认知,还要以事先声明来假装无辜。
很难责怪消费者不够仔细,毕竟谁能想得到,这些日常用语被商家拿来改头换面了呢?因此,针对故意用文字的多义性逃避法律责任的广告文案,监管不能视而不见,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就是涉嫌虚假宣传。既然“瘦身”“纤体”“去火”之类的词不能用在食品广告上,那么,换个语义解释,加个免责声明,也不能变成违法的“护身符”。监管部门应对这类模糊营销加大审查,划定法律的红线,明确文案的边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健康概念”的滥用。羽衣甘蓝只不过是一种普通蔬菜,没有减肥效果,但经过商业包装,它却变成了功能性食物。实际上,任何果蔬经过榨汁,都会破坏膳食纤维,反而降低饱腹感;而且为了改善口感,吸引消费者,商家还会在饮料里加奶、加糖或别的小料,这样一来,果蔬榨汁不仅不能减肥,反而会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摄入更多糖分和更高的热量,与健康诉求背道而驰。
不可否认,商家的文字游戏之所以能得逞,除了故意误导消费者之外,也有部分消费者是在为情绪买单。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里,人们一方面越来越在乎健康,渴望摆脱焦虑获得掌控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为健康付出持续的努力——既迈不开腿,也管不住嘴,买一杯“纤体瓶”就像完成了一项低成本的自我管理任务,用一种“看起来健康”的方式,寻求即时的心理补偿。正因如此,商家才愈发热衷于制造这些伪健康食品,它们不需要真材实料,只需要对准情绪的软肋。
然而,任何戏弄、欺骗消费者的营销手段,无论如何包装,都是饮鸩止渴。消费者不会一直被蒙蔽,健康泡沫很快会被戳破。对商家来说,长期依赖符号营销,而非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声誉。做品牌,仍然要回归市场的基本生存法则,以成熟的工艺、清晰的配料表、安全可追溯的原材料和更加实惠的价格,形成值得信赖的品牌价值观。唯有将“健康”从营销话术转化为对产品的真实追求,才能赢得长远。(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