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据《法治日报》报道,来自陕西的张昕(化名)父亲沉迷于某社交平台上一名“医学专家”的健康课程,一旦头疼脑热就去“问专家”,已两次花高价购买对方推荐的“神药”。张昕根据父亲提供的“专家”信息,向所属医院官方渠道求证,得到的回复却是“本院无此医生”。
近年来,类似穿着白大褂的“伪专家”在网上很火。他们利用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与信息差,以“正规”外衣包装实施诈骗,背后则是一条围绕假医生身份认证、道具造假的灰色产业链。若听之任之,不仅会延误真正的病情,也会败坏医疗机构的声誉、恶化医患关系。
“伪专家”骗人,首先要靠演技。不必讳言,一个个出现在多个平台的“医学专家”,确实有着不俗的“话术”。什么“三招搞定高血压”“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与大医院里医生严谨的表达相比,直播间说出来的都是“大包大揽”的痛快话,针对的都是患者痛点,当然会赢得好感。
所有的表演均按照精心设计的剧本推进,比如先炫一波医学概念,立起专业人设,然后再渲染老年病的恐怖后果,接着就是推出所谓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开始让“患者”现身说法讲述“治愈故事”,最后则直接搞饥饿营销……这一轮一轮洗脑下来,哪有老年人不迷糊。
在直播间后面,则有着多个灰色的造假环节,支撑着前台的“伪专家”以病骗人。据媒体调查,像工作服、护士服、深蓝色手术服等,在电商平台轻松可购;更有商家还能定制医院工作牌、医师资格证、执业证书、带电子章的在职证明等。也就是说,一个素人与一名“三甲医院专家”的距离,可能只隔着一块小小的触摸屏:想装成医学专家,只要下单买装备就可以了。
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平台往往更为关键。毕竟,这些所谓的健康垂类自媒体都是依托平台才触达广大消费者的。事实上,近年来,平台的认证也越来越严。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MCN机构则利用“多点执业”政策,将医生“挂靠”至民营医院后再通过平台认证。至于一些团队用“真人面具+AI换声”通过活体验证,躲避平台监管的,也并不鲜见。
纷纷扰扰的“伪专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裹挟了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大搞所谓的“大健康”“医疗科普”,非但没能真正缓解老年人的病痛,反而加剧了这个社会的健康焦虑,是该清理涤荡一番,别让直播间“白大褂”再继续骗老人。
这中间,平台责任首当其冲,应切实履行好守门人的责任,坚决不给骗子生存的土壤。在核查认证账号资质、展示账号资质信息、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资质核验等诸多方面,都要严格落实审核责任,规范直播行为,尤其是要严查资质造假、非法挂靠执业医师证书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要采用技术手段,常态化监管直播间里的“白大褂”,比如切实落实医生实名认证,明确要“查有此人”,再就是明确“科普”与“卖药”的界限,限定认证医生只能发布非诊疗性医疗科普内容。
从社会层面看,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打假,约束网店不做知假制假的生意,该封禁的封禁,该整改的整改,勿使灰产链条不断蔓延。而从一般民众而言,也要增强科学素养,注重学习常识,不要总想着有什么“灵丹妙药”,健康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多一分理性,才能少一分愚昧。(胡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