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伟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不少消费者因轻信虚假宣传陷入债务与法律双重困境。对此,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揭露此类骗局的套路与危害,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职业背债骗局并不鲜见,甚至有着一条极其成熟的产业链。比如2023年,上海警方披露了一起涉案6000万元的房贷诈骗案。此案中,背债人、黄牛、房产中介、贷款中介、银行职员等轮番登台,合作演绎了一场利用背债人买房骗贷套利的戏码。此次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相关风险提示,是针对当前此类现象呈现出高发之势,本着增强公众防范意识,筑牢基础防线的必要举措,并由此敲响了从严治理此类乱象的警钟。
按照“打防并举”的治理要求,强化公众的预防和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从现实看,仅采取此类措施无法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之前查处的大量案例显示,黄牛所物色的背债人一般没有偿还能力,事后放款方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尽管也面临着债务与法律的双重风险,不过由于情况比较特殊,法律惩戒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职业背债人的行为,既易导致金融系统中不良贷款增加,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和破坏力,涉嫌骗取贷款罪。再加上此类违法犯罪的操作手法极其隐蔽,若不是相关案件的查处,外界很难知晓其间的操作模式,并获得监管层面的重视。为此,除了要打击典型案例,加大对骗取贷款犯罪危害后果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让职业背债人的逐利冲动得到遏制,还要从银行资金的安全出发,做好程序性把关。尤其是对贷款标的物前景调查,才可能起到极好的防范效果。
以房贷为例,通常情况下,银行在进行形式性审查时,除了要防止房产价格评估“注水”,让所抵押的贷款数更接近于实际,还要对贷款人进行偿还能力的背景调查,掌握了实际情况就不会被虚假的身份包装所迷惑。在既有的技术手段上,银行可以依托于大数据对职业背债人的背景,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调查,真实掌握其收入情况,为放贷决策把好关,预防贷款风险的发生。虽然职业背债人骗取贷款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中介公司和黄牛提供的手续也较为完备,给审查带来了很大难度,不过只要把关程序更严格一点,虚假资料做得再逼真也会显露原形。
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关键信息进行核实,本是放贷前的一项基本程序,也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之举,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下,捕捉贷款申请材料的“整容”痕迹并不困难。把一切后果都交给职业背债人承担,并不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无法掩盖相关金融机构失职失责的事实。加大对骗取贷款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力度固然重要,不过以背景调查为关键把好程序关,才是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公众权益最好的保护。(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