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重舟
8月7日,广东湛江一位网友发布视频称,一群人在房东的带领下,凌晨上门给独自在家的两个孩子抽血,引发关注。当地街道办人员表示,系突发有基孔肯雅热情况需排查,当时也尽到了通知的义务,打了很多电话但未能接通,最后采用直接上门抽血实属无奈之举。当事家长称,抽血几日后孩子仍有头晕等不适症状。街道办人员称,已联系儿科医生上门并与家长沟通。目前霞山区卫健局已介入。
基孔肯雅热作为蚊传病毒性传染病,快速排查确有必要。但此事中,地方工作人员凌晨上门给家长不在身边的孩子抽血的做法,显然是触碰到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合法性理当受到专业而严肃的审视。
要知道,家作为个体安全感与隐私的最后庇护所,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深夜时分,工作人员在监护人缺席的情况下进入未成年人居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合法,应该打上一个问号。即便出于防疫目的,这种未获得家长知情同意、未考虑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操作,也本该慎之又慎。
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这种操作也是防疫下的无奈。但是,防疫手段的紧迫性,必须严格根据疫情的风险等级来界定,而不是简单搬出一个防疫理由就能豁免对手段合法性的考量。在回应中,当地工作人员只是以“相关卫生专家已经到达,政府也组织了几百人前往我们这里来做消杀排查,大家对此都十分警惕”来强调这一操作的紧迫性。这样的理由,显然不充分。同时,这种超出常规的做法,也容易放大社会的恐慌。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地有街道办工作人员表示,3日晚上门时孩子曾称近日有发烧,工作人员就此事联系家长沟通抽血,但家长不配合,因涉及公共安全,故联系民警联合上门工作。但这里的“不配合”定性似乎也仍待核实。因为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有工作人员的说法是因“打了很多电话但未能接通”才上门。如果真是把电话没打通就等于“不配合”,继而强调凌晨上门抽血的“无奈”,这样的逻辑推理,同样存在明显的瑕疵,并可能构成对当事人的“污名化”。
应该看到,这起事件中的操作,至少面临双重的合规性拷问。一是,深夜上门防疫是否必要?二是,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抽血,又是否背离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要求?毕竟,《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未成年人事务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要求尊重其身心发展特点。可以想见,新闻中的这两个孩子在深夜被陌生人惊醒的惊恐,对抽血操作本身的恐惧,以及家长缺席时的不安,这些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但这些也都被相关人员抛诸脑后。
置于舆论场,此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不仅在于它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权力不受约束的本能警惕,更在于它会让人们联想到:之前的一些教训是否未能被充分汲取,反倒是“防疫压倒一切”的极端逻辑再度反弹?乃至于,一些在合法性上存疑的“紧急手段”的启动门槛,是否正在变得更低?
面对社会的疑问,相关方面有必要对当地疫情风险等级、该做法的合规性以及孩子目前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是否与抽血相关等给出公正的调查和回应,并做好必要的权利救济。同时,也该读懂舆论在此事中所流露的不安和担忧。不管怎么说,儿童权益、程序正义、家庭权利等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应得到足够的保障和呵护。(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