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不用付出太多体力,只需乘梯10分钟便能无痛直达山顶,感受“一览众山小”的畅快;不需要“激流勇进 ”,穿上救生衣在水里“美美躺平”,顺河道轻缓漂流而下,同样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只有常规蹦极一半的高度,让体验者只在跳下的一瞬间有失重感,随后就被弹力绳稳稳拉住……近来,“窝囊旅游”在社交平台走红,引发了广泛共鸣与热议。
这里所说的“窝囊”并非贬义,而是年轻人对“能躺着绝不坐、能坐车绝不走路、怎么省力怎么来”这种“懒系出游哲学”的自嘲。特别是对平日快节奏、高压力的群体来说,这种参与门槛被极度拉低,既舒适又能获得体验感的玩法,自然会更具吸引力。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暑期“窝囊旅游”相关景区热度飙升,有景区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上涨了17倍。
“窝囊旅游”新风尚,折射的其实是一部分较为细分、未被充分挖掘的文旅需求。此前,有些人虽然渴望一览山顶风光,但是动辄爬坡数千米、耗时几小时的要求,让其担心体力不支,只能望而却步;有的游客需要照顾到不同年龄段亲友的感受,对于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较为刺激的漂流项目,难免会心存担忧;还有的人即便渴望体验蹦极的瞬间失重感,可又因传统蹦极的过高跳跃落差而不敢尝试。
很多时候,这些体验需求都因恐惧、担忧等心态被暗暗压抑了,并未被完全释放出来。而“窝囊旅游”新业态所对准的,正是这部分潜在需求。
当前,游客的出行心态逐渐从“旅游”向“度假”转变,越来越多人将旅途中的舒适感当做首要考虑因素,既要体验项目,又拒绝吃没必要的苦。其实,旅行的意义本身就应该是多元的,应当有不同的范式:那些渴望挑战身体极限的“驴友”,可以在远程徒步中、在对一座座高山的征服中获得成就感;而很多本就在日常工作中“亚历山大”、处于身心倦怠期的都市上班族,则更希望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出行,实现彻底的内心“放空”。对后者而言,如果有项目既能获得极限运动的体验感,又不对体力、胆量有过高要求,自然会增强他们的消费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窝囊旅行三件套”成为热议话题,其实也是相关景区精准捕捉市场风向的结果。它们通过全新的参与模式消减游客的普遍顾虑,吸引更多潜在游客走出家门,以更松弛的节奏体验不同的文旅项目,从而进一步激发文旅行业的活力。此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形式创新,本身也具有新鲜感,激发人们前往“一探究竟”的好奇。
近些年,从“特种兵旅游”到“窝囊游”,旅游市场中,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情领域愈发多元化、细分化,也随时可能被各类新概念、新风尚所影响带动。这也给文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旅领域不会一成不变,只有真正理解、洞悉消费者的情绪和心态,积极回应、推陈出新,善于发现那些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才能在飞速变化的市场里占据主动,将短期的流量热度真正转化为长期的竞争力。(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