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图书馆自习室“实在太吵了”——据公开报道,今年暑期,多地出现图书馆成“托儿所”的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法治日报》调查采访,湖南省衡阳市图书馆每天有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有家长会点完外卖让孩子待一整天;北京市通州区一家图书馆内,不少读者吐槽馆内打闹的孩子让人头疼,甚至有家长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图书馆玩;江苏扬州、河北易县、内蒙古包头等地图书馆发布提醒,指出馆内出现书本乱堆、零食垃圾遍地、儿童奔跑喧哗等问题……
一些家长喜欢把孩子往图书馆送,固然是希望他们能利用暑期时间“充电”学习,接受知识的熏陶。而且,相较于其他社会化、商业化的场所,图书馆静谧而远离喧哗的氛围,以及较为完备的公共设施,也会让家长更加放心。
只是,送孩子到图书馆不等于“一放了之”,甚至直接将图书馆视为安全、免费的“托儿所”。此举可能带来的公共干扰和安全隐患,的确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要看到,将孩子安置在图书馆的座位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乖乖在这里待一整天。如果孩子本身年龄过小,连字都不认识多少,或是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无家长看护的情况下,儿童难免跑跳打闹、在阅读区大声喧哗,这不仅会破坏正常秩序,给其他正常读者带来困扰,也潜藏着不少安全风险。接水时操作不当而导致烫伤、在楼梯间打闹时不慎跌倒摔伤、被别有用心者欺骗甚至诱拐……当孩子脱离了家长的视线范围,谁都无法保证上述意外不会发生。
正如有律师指出,城市图书馆的属性是公共文化设施,并非专业的托管机构,通常没有法定责任对进入馆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照看,父母仍需履行监护义务。“心大”地把孩子丢在图书馆,无论对未成年人还是其他读者而言都是一种不负责。
当然,现实中,一些家长此举也并非有意“添乱”,而是实属无奈。对许多双职工家庭来说,孩子暑期空档与家长正常工作时间之间的矛盾,已经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其他亲友帮忙带娃,家长的确很容易陷入难以两边兼顾的困境。对于“放娃”地点的考虑,有家长就直言:让孩子自己在家会担心安全性,送去托管班又动辄要花费数千元。
对此,图书馆可以基于未成年人的阅读旨趣和特点,设立专门的儿童阅读区,并做好安全提醒和防护,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无序跑闹、大声喧哗等问题。但也要看到,图书馆的消化接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解决图书馆变为“托儿所”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需求,通过多方合力提供更可及的普惠托育服务,帮助家庭缓解假期儿童看护难问题。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1+N”托育服务体系,即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建设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推动相关政策尽快落地,为家长提供更加安心、更少负担的多元托育选择,才能真正破解“娃无处可放”的难题,也让图书馆回归其原本的公共职能。(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