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重舟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计划为几个年级的中小学生配置10.88万套运动心率手环,引发热议。据上海市嘉定区教育资产与财务核算中心发布政府采购意向,在2025学年新学期开始,要为所有3年级、6年级、7年级和10年级学生配置运动手环并对体育课上的运动心率进行监测,三年内完成所有学生全覆盖,共采购10.88万套运动手环及相关充电、信息上传配件。该项目分三个学年完成。预算金额为2489.8941万元,预计采购时间在2025年9月。
一个区拟斥资2000多万元为辖区内的中小学生配置运动手环,这样的“大手笔”引发关注,不让人意外。至于其目的,或可参考有着同类采购意向的上海另一区的说法: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推进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常态化监测,加强智能化学生运动数据分析。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上海市此前已发文明确,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在此背景下,为学生配备运动心率手环,既能通过实时监测心率,更直观了解学生的运动强度,也能引导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似乎算得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尝试。
但是,此事伴随的争议和担忧仍不容忽视。首先,是采购的透明度。到底采购什么品牌、型号、功能配置的手环,价格预算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应该给社会一个明确的说法,消除疑虑。而一个手环到底打算用多久?要达成怎样的效果?这些也都应该事先有充分的盘算,而不是匆匆买了再说。其次,还有隐私安全问题。比如,运动手环不仅能够监测心率,还可能具备定位等功能。若学校要利用这些手环实现相关信息的监测,对应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管理等,也就当依据相关安全标准做好充分准备,让家长放心。
当然,更关键的一点,还是这一做法本身的必要性,存在明显的疑问。诚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推进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常态化监测,很重要。但是,若过度依赖技术手段监测学生运动,是否会让体育课变得“数据化”“机械化”,甚至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某种异化?其一,体育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而若过分依赖于技术监测,这种“强监测”“强考核”下的做法,是否会适得其反,让体育锻炼变成了另一种任务“打卡”?甚至,是否还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其二,学生体育素养不足,或者说正常的锻炼时间都无法保障,还是应该多从源头找原因。可以假设,如果学生的体育、休息时间依然面临其他文化课程的明显挤压,纵使购买再多的技术设备,可能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事实上,类似的为学生配备可穿戴设备的做法,此前也有过公开的案例,但每一次都引发巨大争议。这背后,既有对学生隐私安全、采购规范等担忧,也更有对于该做法本身必要性的严重存疑。这些不同的声音,理应得到相关方面的足够正视。就此事而言,在“砸钱”之前,有关部门不妨更广泛地听取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小范围试点基础上再视情况作决策。毕竟,无论是之于巨额财政投入本身,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这都非小事,都应该审慎以对。(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