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近日,一名女性驴友在四川勒多曼因雪山徒步,被落石砸伤导致大腿骨折。10名当地村民耗时12小时,海拔超过4000米往返40公里将其抬下山。却因收费6万元,评论区炸了锅。一些网友质疑收费太贵,说这是趁火打劫、乘人之危。但更多网友认为,高原救援风险极高,6万换回一命“很值”。而当事人自己多次公开感谢“舍命相救”,强调“命比钱重要”。
当我们讨论“6万贵不贵”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生命在不同语境下的定价权”。很多人之所以感到不适,或许是因为救援这件事,长久以来都与“救死扶伤”的道德光环紧密相连,救命之恩似乎不该用金钱来玷污。
但在极端环境或特殊情况下,生命无价,救援费用应当基于双方自愿原则,避免道德绑架。要求救援者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与其纠结于多少钱才不算贵、才合理,不如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清晰、更公平的规则和标准。而不是让针对生命的救援,陷入无休止的价格纷争。
最后还想说的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脱口而出的谴责,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当我们急于评判时,不妨先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事情的全貌?“世上最廉价的是慷他人之慨。”当你站在安全的地方,隔着屏幕敲击键盘时,请先想想,你是否有勇气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