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莲莲
今年暑期,因《黑神话:悟空》场景“破圈”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游人如织。这股热度不仅带火了当地文旅,更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小西天”文旅IP与玉露香梨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放眼全国,像隰县这样做活文旅文章、打开发展局面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城镇体系的“毛细血管”,我国县城正以差异化发展激活县域经济的广阔空间。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推进,就是要打破“千城一面”的惯性思维,依据功能定位精准施策。比如,大城市周边县城聚焦协同发展,承接产业外溢与人口疏解,打造“半小时通勤圈”;专业功能县城立足特色突围,依托资源禀赋培育优势产业;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深耕农业现代化,推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等。这种分类逻辑,既尊重县城发展的差异性,又通过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架起桥梁。
推动分类发展,需筑牢产业协同根基。产业是县域城镇化的“发动机”,不同县城需培育适配的产业生态。以浙江安吉为例,当地紧扣“竹产业+”做深文章,通过建设竹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引入新材料企业,推动传统竹制品向高端家居、环保材料升级,2024年竹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7万人就业,将一根竹子的价值挖掘到极致。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还需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韧性。
基础设施建设要精准匹配功能定位。避免“贪大求全”,聚焦自身的核心需求。例如,江苏昆山推进与上海的轨道交通互联,建成“1小时通勤圈”,单日跨城通勤人次突破8万,为承接上海科创资源外溢构建了高效要素流动通道;福建泰宁秉持“生态立县”战略,推进大金湖湖区与全流域环境治理,凭借擦亮生态底色、释放发展红利,不仅催生出一个个旅游村,更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可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与县城功能定位深度适配,既保障基本需求,又不盲目铺摊子。
让公共服务更均衡可及,是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坚持优质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依托“县管校聘”“医共体”等机制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让县城居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创新治理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政务服务、社区治理等细节处下功夫,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与幸福感。公共服务的温度,影响着县城人口凝聚力,也是衡量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尺。
县城作为串联城乡的重要纽带,分类推进其城镇化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唯有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功能定位精准施策,才能让每个县城在城镇化浪潮中找准坐标,最终绘就城乡交融、各具特色的发展新图景。(刘莲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