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鑫萍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热议:一面是游客担忧其误导青少年、诱发不当打卡行为的投诉,一面是公众对“尊重历史真实”的呼吁。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如何在守护历史温度与回应现实规范之间,找到文化传承的最优解。答案显然不是简单“替换”,而是以更细致的引导,让墙画从“打卡符号”回归“精神载体”。
墙画不该换,因为它承载的是历史真实与立体人格。翻开史料,鲁迅与烟的关联从未被遮蔽: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提及他“烟瘾一向很大”;鲁迅曾在书信中坦言“每天三十至四十支烟”,甚至将“仰卧——抽烟——写文章”列为日常。这些细节不是对“吸烟”的推崇,而是对“生活化鲁迅”的还原,让这位文学巨匠从“高高在上的符号”变得有烟火气:他会在创作间隙点烟沉思,会在苦闷时借烟排解,也会因肺病反复尝试戒烟。删除鲁迅吸烟的历史细节,看似规避了争议,实则让历史人物变得刻板扁平,既否定了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集体记忆,也违背了“尊重历史”的基本准则。
部分游客在墙前点燃香烟拍照,确实违反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需要正视。但我们也需厘清两个边界:其一,历史形象的呈现与现实行为的模仿之间,存在明确距离。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历史人物画像就改变“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其二,个别游客“给先生点烟”的打卡行为,更多是猎奇式的致敬,不能因少数人的行为就否定墙画本身的历史价值。游客对公共秩序与青少年成长的关切值得重视,但解决路径不应是“消灭历史细节”,而是“规范现实行为”。
破局的关键,在于纪念馆跳出“改或不改”的二元对立,做好“平衡”与“引导”。纪念馆可以通过更细致的举措,让游客的注意力从“烟”转移到“人”与“精神”上。比如,可以升级文化体验形式,让游客不再执着于“模仿夹烟”,而是通过互动触摸鲁迅的精神世界。同时,加强现场管理,让“无烟打卡”成为共识。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既不能过度美化,也不该苛责细节。“鲁迅夹烟”墙画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人物从不是完美的符号,而是有习惯、有挣扎、有温度的真实个体。这面墙画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也照见文化传承的智慧。当引导到位时,它会从“网红打卡点”变成“精神打卡点”,让每一位驻足者记住的,不是鲁迅指间的烟,而是他笔尖的力量,以及那份穿越百年仍未褪色的家国情怀。(高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