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在暑期等旅游旺季,热门城市的酒店一房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酒店代订”的生意也应运而生。不少商家宣称,可以拿到“内部价”或“协议价”,其价格普遍为官网价格的50%—70%。然而,现实很骨感。在一些网友表示“代订太值了”的同时,也有很多消费者遭遇打击:有消费者投诉称,到了酒店被告知预订取消,需要换一家酒店或者补差价,更有甚者,卖家直接失联,数千元打了水漂。
酒店代订,消费者图的是省钱。代订商家能便宜订房,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非常规整合,或是利用信息、渠道差价赚钱,且具体手段五花八门——可能是利用员工价漏洞、倒卖积分,也可能涉及信用卡盗刷、用房券洗钱等。
尽管的确存在一些成功代订案例,但这种“成功”其实建立在“悬崖”之上。这种生意实质上还是钻酒店空子,也就意味着,代订商家可能为此做出一系列跑偏甚至违法违规的行为,更意味着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或难以得到常规的保障。
事实上,一些消费者“钱房两空”的源头就是骗局。所谓代订,不过是障眼法。据媒体报道,针对国内酒店和国外酒店预订,代订骗子有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操作手法。对于国外酒店,骗子多通过信用卡盗刷、会员积分倒卖等方式敛财;而国内的手段则更为简单直白:商家或伪造确认订单,或在入住前取消预订,以此来骗取消费者定金,最终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酒店行业拥有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当然不会对这种可能危及酒店利益的行为听之任之。一旦酒店发现其中的伎俩,就可能立即取消预订。可此时钱款往往已经落入代订商家口袋,想追回钱款或维权难上加难,寄希望于平台为消费者撑腰,也很难奏效。例如,今年“五一”假期,王女士去香港旅游,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找卖家代订了酒店,比起自己直接下单,便宜了七八百元,可到了酒店才发现卖家收了钱不办事。虽然通过向平台投诉,平台判定王女士投诉成立,但3300元的房费却一直没退,原因是平台也联系不上卖家。可见,平台仲裁机制在损失追回方面存在局限,而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被骗钱财,被骗子带入涉法的危险境地更令人心惊。有网友表示,所谓的折扣房竟是无良商家盗刷他人信用卡非法预订的,直接导致了信用卡卡主发现后报警,自己被带到泰国当地警察局。为了“薅羊毛”差点把自己“送进去”,真是何苦?退一步说,就算不会出现极端情况,但这种通过游走于灰色地带得来的便宜,不也时时拷问着消费者的素养吗?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以牺牲信用、违背契约的代价“占便宜”,既可能让个体陷入泥沼,更对市场生态造成损害。无论是出于对市场伦理的敬畏,还是出于对自身“羽毛”的爱惜,消费者都应该对类似赌一把的代订说“不”。当然,不少消费者并不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往往被商家刻意美化的“代订”生意所迷惑,产生认知差异,以至于认为代订生意是合理合法的存在。对此也不必上纲上线地批驳。但即便如此,作为消费者还是应该保持理性,选择正规订房方式。出门游玩,希望降低成本是人之常情,但也应该客观看待市场行情和自身实力,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消费选择。
与此同时,平台方面也应加强防范和应对。涉及酒店代订的交易往往离不开平台传播,一些疑似诈骗的行为,也多集中在二手平台和旅游平台。对此,平台应该和酒店联合,升级管理系统、消除管理漏洞、强化信息核查,特别是对玩弄文字游戏的代订商家及时进行商品下架、封禁处理。有关部门也要针对市场乱象,加大对于平台和商家的监管力度。一些代订生意和“低价游”模式相似,都以畸低的、不合理的价格诱骗消费者,对此,有关部门不仅应及时干预,稳定市场价格和市场秩序,还要对其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严肃惩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