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为了日后求职,大一就开始找实习、攒履历了?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暑期等课余时间实习,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普遍选择。为了提升竞争力,一些同学还将首次实习的时间提前,在低年级就开始寻找见习岗位。据某机构2022年的调查,在“985”和“211”大学应届生中,大一或大二就开始实习的同学占比达41.1%,而“双非”院校学生将实习时间前置的比例更高,达59.5%。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提前实习?这背后的一些客观原因不容忽视。近年来,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校招中的招聘要求也水涨船高。除了正职,实习岗位的门槛也不断抬高,有些明确要求应聘者应有相关垂直实习的经历。找工作要有实习的经历,找实习也要有实习经历——为了日后求职顺利,一些学生就不得不提前规划,尽早开启实习历程。
只是,与过度实习、过早实习的现象相违和的,是很多同学“草草了之”的过程和“乏善可陈”的实际收获。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低年级实习生的工作内容都集中在打印文件、跑腿等边缘工作,对核心业务的参与率很低。一些学生的履历看似光环十足,有各种大厂、名企的名号“加持”,实则并未真正锻炼到核心竞争力,只是陷入各种重复性、基础性的劳动中,实习的真实含金量大打折扣。
大学生提前实习并无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旦实习经历成为“只看表面、不问实质”的走过场,既耽误了对专业知识的扎实学习,又没有锻炼出真本领。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时间?
面对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实习焦虑,高校还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接地气、更有现实意义的专业教学,加强人才培养效果与用人单位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同时,有必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对接,通过探索“理论学习+业界实践”等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学习规律、更系统化的实习选择。
还要看到,目前很多大学生“为实习而实习”的心态较为普遍。特别是对刚刚步入象牙塔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很多人还较为懵懂,对自己为何实习、如何规划实习路径、怎样处理专业学习和见习经验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思考清楚。
对此,高校不妨将职业规划、实习指导等服务前置,引导学生增强在实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对重要问题想清楚后再有的放矢地行动,避免漫无目的地“卷”实习。比如,自己是希望多尝试不同行业,还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内持续深耕?方向不同,实习的路径规划也必然有所差异。
再如,针对较为普遍的“实习时陷入机械劳动”迷思,指导老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单一岗位视角,学会从行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有必要普及基本的职场常识,引导学生懂得一步步展现自己的执行力和创造力,逐渐获得实习老师的信任,继而获得更宝贵、更核心的实践机会。相应地,用人单位也需秉持负责态度,拒绝一味将实习生视为随意差遣的“廉价劳动力”,真正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成长机会。
实习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和探索自我的重要途径,为每个人提供了相对包容的试错空间。通过实习,大学生既能更好地了解行业,也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确保大学生在实习中真正学有所得,避免成为看似热闹的“走过场”,才能让实习回归其原本的意义。(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