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某商家因一张宣传海报,引发网友争议。有网友发现其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一款“四粒红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展示了违背科学常识的画面。花生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果实通常埋藏在土壤中发育成熟。而该海报却将花生果实描绘为悬挂枝头,与花生“落花生”的生物学特性相悖。对此,品牌回应称,由于公司在工作中的疏忽,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目前已对相关页面进行更新修正,并启动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的全面科学性核查。
商家恐怕未曾料到,一张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会将自己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花生果实埋于土中,这本该是常识。“花生上树”这一离谱画面竟然堂而皇之出现在食品广告海报中,只能用荒唐来形容。回应将原因归咎为“工作疏忽”,但进一步审视,这或反映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对AI的过度依赖和盲目信任。这恐怕才是更值得警惕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AI在内容创作、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快速生成大量素材方面,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如在广告行业中,利用AI生成海报、文案等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以商家这次的操作为例,很可能就是工作人员输入一些关键词,然后就将AI生成的海报直接发布。这种“高效”对于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企业来说,的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AI并非万能,它在理解复杂语义、把握客观事实以及遵循科学常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之前就有不少测试表明,一些AI应用存在明显的“幻觉”,即往往炮制一些与现实相矛盾的虚假数据或信息,甚至杜撰案例。此次“花生上树”海报的出炉,很可能就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AI“出错”并不是最可怕的,企业若在使用AI生成的素材时,缺乏必要的人工审核和专业把关,一味采取“照搬主义”,这才是最可怕的。
从这一事件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对于AI生成内容的盲目信任。要知道,一张用于商业宣传的海报,从生成到最终上线,中间必然经过多个环节和人员之手。然而,在整个过程中,竟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这说明在内容审核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无论是负责设计的人员,还是审核人员,甚至是最终决策发布的负责人,或都陷入对AI的过度信任中,放弃了对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该有的判断。
因此,这件看似“疏忽”的AI应用“翻车”事件,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孤立的笑话,而当成为企业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应该看到,可以善用AI来解决现实问题,但它毕竟也只是“工具”,如果出于思维惰性,或是节约成本的考量,就采取“全盘接收”的态度,迟早要付出代价。唯有理性看待和使用AI应用,在技术“创造”与人的“把关”之间找到平衡,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足够的技术红利,否则,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除此之外,对“花生上树”的荒唐,也还需要有另一层面的思考,那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习惯了通过各种设备、技术来介入工作、生活,这是否也会加剧与“真实”生活的隔离,从而形成常识的退化?比如,花生果实埋在地下的常识,在今天是否对每个人都还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尤其是在AI应用加速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都更加习惯去“生成”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避免常识的退化,可能并非杞人忧天。(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