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联名的玩偶卖断货了!”今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表现亮眼,截至8月中旬票房已经超过12亿,还带动了周边市场的爆发。上映当天,电影周边销售额破700万元,小猪妖毛绒公仔上线即断货,两款盲盒产品销量已超300万只。据媒体报道,今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销售火热,收入同比激增120%。
电影衍生产品的热销,除了真金白银的收益之外,还赋予了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更多可能性。一方面,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长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而在购买周边产品、参与品牌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回味情绪或是寻找认同,观影的热情就这样被“延长”了;另一方面,借由市场触角的扩张,体验电影的场景也不再局限于影院,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商场、公园,甚至是小区和互联网,都能够成为传播的平台,进而带来持续的文化和经济回报。
现实来看,我国的电影衍生品市场不可谓不庞大。但向外看,《宝可梦》《米老鼠》《小熊维尼》几大知名IP,总收入均超过400亿美元,票房收入占比均在2%以下,它们在商业上的成功更多是零售、游戏、图书、家庭娱乐等全产业链布局的结果。相较而言,国内绝大多数电影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票房,电影衍生品的发展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不只是简单的“做玩偶”和“搞联名”,也是一地的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角色形象授权合作、衍生品设计与生产,再到多元销售渠道的开拓以及知识产权监管规则的明晰等等,如果没有足够完备的体系和标准化的流程,光靠“讲故事”本身,作品的热度或许很容易如昙花一现。行业也该清楚,电影周边的开发并不是“附加收益”,而是构成电影“生命力”的一部分。(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