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康尼
“读大学还开家长会?!”近日,部分高校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不该再延续中小学时期的“家长负责制”;也有人觉得此举有助于家长了解大学生活。对此,有高校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通过家长会,学校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和遇到的问题,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离校期间的相关情况。”
背上行囊、独自离家远行,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大学记忆。从步入象牙塔的那一刻起,大学新生不仅要开启同家长在物理空间的分隔,更要完成对心理依赖的脱离,真正学会独立生活、为自己负责。介绍学院培养方案、同步学生在校表现和遇到的问题……这些家长会内容虽然听上去有利于加强家校互动,可是从现实操作来说,却很容易陷入或形式主义,或过度干预的尴尬境地,与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首先,在应试教育阶段,虽然学生的备考压力较大,但其努力方向和评价标准是相对简单、可量化的。而到了大学时期,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路径愈发多元化,不该再简单被分数、成绩等单一指标所框定。尴尬的是,所谓的同步学生在校表现,其实很容易简化为对学分绩、论文发表、比赛排名等显性成就的强调,而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探索的鼓励和重视。这种唯分数、唯论文的倾向,恰恰是高质量大学教育应当规避的。
而且,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校期间成绩几何、是否发表了足够多的论文等,本质上都属于自我负责的个人事务。家长如果想了解孩子在校状况,可以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家校绕过学生直接同步“在校表现”,不仅有过度干预之嫌,还给学生带来被监控、被冒犯的负面观感。
比如,一些家长的认知还停留在“卷名次”的固有思维,可事实上,在保证成绩之余,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适当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创业计划、社团活动、兴趣探索中,其实更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一过程可能难以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调整,但无论如何,将自主权交由大学生,学会自我决策、自我负责,都是成长的一门必修课。如果在这一理念上未形成共识,一些家长就很容易越俎代庖,给孩子带来误导或困扰。
从新生家长会的具体形式而言,是否有必要统一组织家长参与,也值得商榷。就目前的新生家长会而言,主要是介绍学院历史、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或是安排上台发言、作自我介绍。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电子资料等方式进行传达。如果家长会过于流程化、表面化,就难免流于形式,既折腾了家长,也没有起到理想的家校互动效果。
大学期间,家校当然要建立必要的互动,但这样的协作必须有边界,尤其是要规避“把大学生当小孩子管束”的惯性思维。只有认识到大学阶段的本质特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家校合作才会更有分寸感。(李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