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近年来,国家政策在生育支持方面频频发力,最直接的表现是拿出真金白银的补贴发放给育儿家庭,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至3岁,8月31日之前,全国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多个第三方服务平台的申领入口已上线;最亮眼的做法之一,是把原本发放至单位的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截至目前,全国有20个省份已经实现。
生育友好,经济支持肯定是最重要的。从全国范围看,中央财政为了支付这笔费用,今年的初步预算就有900亿元左右。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带来了隐性的心理激励。有报道指出,湖北天门、江西赣州等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反馈,政策出台后,计划生育咨询量比往年增长了两成,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也出现上升。可以说,政策激励是有后劲儿的,它让年轻人意识到,生育是小家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做法也是如此。产假工资虽然没有增加,但从“绕一圈”到“直达”,这一步小改动,却释放出了更大的政策效能。生育津贴原来需由单位或社区向社保机构申领,再由个人到单位或社区领取,多绕这一步,就多出不少麻烦。有时是拖拖拉拉,迟迟领不到,如果办事人员流程不熟或不认真,就有可能出现孩子出生半年,生育津贴还在“走流程”;有时是有些企业随心所欲,胡乱理解政策法规,以发放了产假工资为由,自行截留女职工生育津贴的差额部分。无论是延迟还是“缺斤少两”,都会让政策善意打了折扣。而改成直接发放至个人,不仅减少麻烦,还能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增加政策的执行力。今年初,全国有12个省份率先试点这一改革时,河南郑州的生育津贴到账周期就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极大缓解了产假女职工的经济压力。
当然,生育津贴发放中还存在其他一些“梗阻”,需要在管理中精准施策。比如法律强调的“就高不就低”原则——如果生育津贴低于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单位需补足差额,这一原则如何确保落实?此外,还需要针对灵活就业、失业人群或新老工作交接期等特殊情况,提供更贴心的政策指引,尽量让有需要的人都享受到政策红利。
生育友好离不开经济支持,但不能只有经济支持,还必须在公共服务上有所体现。今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快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当越来越多的育儿家庭能在身边找到便捷、优质、可负担和可信任的托育服务时,才能减少生育的后顾之忧。
谈生育友好,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议题,那就是通过政策引领,建设更平等的职场环境。目前,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均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通过多种举措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假、生育奖励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生育假期落实到位。不可否认,女性的生育福利增加,会相应增加单位的人力成本。因此,通过更完善的生育休假制度设立更多的配偶陪产假、父母育儿假,让男方多分担一些育儿成本,就能有效减少女性面对的职场压力。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也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相关政策也需考虑周全。从现金支持到公共服务,从制度完善到文化变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补贴红利,用周到体贴的服务保障,构筑起一个真实可感的支持系统,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一步步走向现实。(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