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九月开学季,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师生们忙着计算“班级总 BMI”,用趣味比拼唤醒学生的运动热情;江苏南京莲花实验学校的“成长树洞”信箱里,放着学生们的小心事,校长用暖心的回应化解孩子们的成长焦虑;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精心准备了开学健康第一课,把防蚊、护牙、心理疏导等知识打包送给学子……这些鲜活场景让我们看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已成为校园里的“必修课”。
事实上,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并非“开学限定”,而是国家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早在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课程设置、心理监测到干预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守护网;2024年,《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出台,明确要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育人格局。在身体健康层面,一系列政策更是精准发力,从控制近视率、肥胖率到预防脊柱侧弯,每一项举措都瞄准学生成长中的健康痛点,为学生身心健康筑牢政策基础。
为何要如此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蔓延至青少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另外,青少年近视率和肥胖率不断增高,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这些数字背后,是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在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段,关注他们的身心问题,是回归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体现。毕竟,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学习智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将学生健康摆在首位,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守护学生健康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家校携手、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将健康意识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从课堂延伸到日常,才能让青少年在守护与互助中健康成长。新学年,让每个孩子带着愉悦的身心翻开新篇章。(寻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