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传艳
据媒体报道,近期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购买的“解压”软泥类玩具,经常散发出刺鼻气味,导致孩子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有些玩具包装中,没有厂名厂址信息和产品合格证,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记者近日走访调查,解压软泥玩具风靡市场,成型水含有大量硼砂,而硼砂是一种有毒化合物。
毒玩具存在已久、难以治理,与其“善变”的特性有关。这首先体现在销售渠道的多样化。线下实体店监管趋严后,商家迅速将阵地转向网络平台,比如短视频平台通过“解压神器”视频引流,电商平台则以“史莱姆硼砂粉”“水晶泥原料”等名义销售高纯度硼砂粉。记者调查发现,多款软泥套装在电商平台月销量破万,线下文具店、超市甚至批发市场仍明目张胆销售“三无”成型水。查得严就转场,查得松就回流,这种快速切换策略,让监管难以跟进。
毒玩具“善变”,更体现在名称百变、混淆视听。为了掩盖硼砂成分,商家玩起了文字游戏,比如成型水被标注为“凝胶剂”“硼砂水”,甚至直接使用“史莱姆硼砂粉”“水晶泥原料”等模糊名称。部分产品成分表仅写“纯净水、PVA、水溶色粉”,让消费者难以识别风险,也让监管部门难以通过成分表快速筛查问题产品。
此外,厂名厂址虚构、质检报告造假等做法,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比如部分商家承认硼砂添加量大、肯定超标,因此包装上绝不敢出现“硼砂”二字。更有甚者,通过伪造厂名厂址逃避监管,部分生产商提供虚假检测报告,送检时用低硼砂样品蒙混过关,实际销售产品硼迁移量超标8倍至19倍。查得到的是样品,查不到的是真货,这些假身份、假报告,让监管部门难以追溯源头。
面对毒玩具的“百变身”,监管必须以变制变。例如,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针对换名、换包装等变换手段,要利用大数据筛查高频关键词,如“硼砂粉”“成型水”等,实现线上平台实时监控;还应强化溯源打击,通过条形码、企业信用系统核查生产主体,对虚构厂名、伪造质检报告的行为依法严惩,形成“一处造假、全网封禁”的震慑效应。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国家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明确硼元素迁移量限值及处罚条款。
硼砂少量摄入即可致人中毒,长期接触更会累积损伤,其毒性不容小觑。这些“毒玩具”以“解压”“益智”为噱头,吸引儿童主动接触,又进一步放大了健康风险。治理毒玩具,不仅是保护儿童生命健康的必然,更是维护市场秩序、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监管只有“以变制变”,才能撕开毒玩具的伪装,让每一件儿童玩具都经得起安全考验,让孩子们远离毒玩具,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