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敏飞
随着旅游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文博讲解需求随之水涨船高。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读者反映部分“导游”讲解渲染封建迷信、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让历史文化在错误解读中变了味儿。湖北武汉读者邱先生是个历史爱好者,到北京游览,本想收获一场历史文化盛宴,但“正经历史没听到多少,低俗段子和鬼故事反倒是讲了一路”。
在故宫,有导游故弄玄虚,大谈特谈所谓的“阴阳道”;在名人故居,有讲解者信口开河,将“周末”的概念直接套到宋代,令人啼笑皆非;在网络平台,有不少博主为了流量歪曲历史、进行低俗讲解……凡此种种,虽冠以文化传播之名,实则传递虚假、低俗、迷信的内容,不仅会严重误导游客认知,更会玷污历史文化的神圣,亟待正本清源。
文博讲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其本质是传递真实历史和人文精神。一处古迹、一件文物的价值,不只在物质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讲好真实历史、传承人文精神,离不开专业的讲解队伍。2023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社会讲解个人或团体应尊重史实,主动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讲解服务能力,确保知识传播的客观性、准确性。但现实中,文博讲解乱象仍频发。
深究文博讲解“假俗乱”的根源,一方面,许多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的官方讲解团队规模小、次数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给社会讲解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文博讲解行业缺乏准入门槛和考核标准,再加上监管存在盲区,导致社会讲解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要解决这一顽疾,需树立起系统治理的思维。对文博机构来说,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既要结合市场需求实际,逐步扩大讲解队伍,提供更准确、更权威的讲解服务;也要创新管理机制,用好“黑白名单”制度,给优秀讲解员撑腰、抵制不良讲解者。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延伸监管触角,完善准入门槛和评价机制,对“假俗乱”的讲解保持“零容忍”,形成必要的震慑力。对游客来说,要提高鉴别能力、选择正规服务,坚决对“假俗乱”说不。
文博讲解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绝非猎奇与低俗的“戏说场”。根治文博讲解“假俗乱”乱象,须以专业规范“消毒”、以监管机制“灭菌”、以敬畏之心“正本清源”。唯有守住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严肃性,才能让每一次讲述都能成为延续历史、启迪未来的星星之火。(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