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俊杰
日前,据媒体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这些政策部署,是对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精准发力,也标志着我国农村养老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5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产业在供给端和消费端双向发力。养老产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张态势,行业从“设施建设+照护服务”向“康复辅具、适老改造、助餐配送、智慧养老”等综合场景延展,农村养老事业的“规划蓝图”正逐步转变为“行动清单”。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养老床位799.3万张,其中农村敬老院达1.6万个,床位168.1万张,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增至14.5万个;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
各省市也精准聚焦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资源整合和服务升级,进一步加大农村养老改革指引,推动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例如,江苏省出台《关于推动全省乡镇敬老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印发《关于加强和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优化提升农村养老空间布局和服务效能。又如,四川省民政厅发布的《四川省养老发展蓝皮书(2025)》提出,以“一圈、一网络”为核心推动养老产业城乡融合。
不过,一些短板弱项仍然存在。例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服务设施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地区,地广人稀地区上门照护、紧急救援等服务仍然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服务供给仍然存在轻品质倾向,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等。接下来,要因地制宜,通过系统提升养老产业供给质量与消费活力,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扩容,让农村老人养老不出村、享老不离家。
做强县域平台,完善要素供给,激活消费场景。完善县域综合供给平台,推动敬老院转型与品牌化运营。建立养老项目全生命周期库,细化财政补助、运营补贴等的梯度支持;叠加政府引导基金等金融工具,减轻资金压力。鼓励“医、养、食、辅具、康复、文旅”跨界融合,提高单位面积收益。强化消费端激励与标准供给,推动助餐、适老改造、辅具适配纳入“以旧换新”“以购代租”的支持范围。完善餐食营养、上门照护、照护员服务等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
结合地区实际做深“场景链”,做稳“现金流”,做强“数智化”。乡村养老产业要以助餐为“流量入口”,叠加配餐到村、上门送餐等;以日间照料为服务枢纽,串联家政照护、康复护理等;以辅具租赁与适老改造为“长尾业务”,形成高复购与长期合约的现金流型产品组合。构建数智化运营水平,建立包含老人画像、需求识别、服务派单、质量评估和风险预警的数智平台。构建照护技能型与管理型人才“双通道”,加强培育有能力提供失能、认知症等高风险服务的专项人才。
织密多元协同的“社区—家庭—邻里”网络。把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村级治理与文明村镇创建指标,加强“村级助餐点+邻里互助点+幸福院”联动。将养老服务纳入村规民约,落实家庭赡养责任,加强养老护理员本地培养,筑牢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防线。完善村级互助养老点运营机制,发挥邻里力量,比如通过“积分超市”“时间银行”等方式激励低龄老人、留守妇女参与服务。(陆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