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周礼秦制,奠定华夏文明根基;汉风唐韵,书写盛世文化华章。西安,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以一座城的风华,浓缩着历史的灿烂与辉煌。9月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盛大开启。这场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为主题的盛会,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揭示了一条文明传承的全新路径。
在海平面下岌岌可危的威尼斯水城,于战火中残破的巴米扬大佛,被烈火吞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冲突等威胁,文化遗产数字化更显其紧迫性。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凭借前期数字化测绘数据得以重建的案例提醒我们:文明备份不能等待。我们应该加快建立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体系,为人类文明上一份“保险”。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子孙后代不仅通过文字描述,而且能够沉浸式体验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本次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亦是为此而来。
数字化技术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本次论坛带来的关键启示。过去,我们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保护文物,本质上是在与时间进行一场难有胜算的博弈——无论多么完善的保护措施,都无法阻止文物的自然老化。而数字化转换可以将文物信息从易损的物质载体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永生”。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就是最佳例证。
文化遗产保护要秉持何种理念、锚定哪些抓手、依托什么力量?这些都是必答题。主论坛紧扣“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深度研讨,每个议题都直指关键。譬如,“开放・共治”议题,就凸显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命题。数字资源的版权归属、数据标准的统一、跨国资源共享等挑战,需要各国携手构建治理框架。文明本就是开放与共治的产物,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打破文化壁垒,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数字化发展。
高精度数字扫描让《石台孝经刻石》重获新生;国家图书馆云端平台使万卷古籍触手可及;陕西师范大学利用AI智能修复古籍,再现文明光彩……在此次论坛上,全球近百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亮相西安“古籍类”展区,让沉睡的典籍“活”起来。通过数字化的呈现,我们既保存了文明的过去,也为其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当千年文物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当古老文明遇见现代技术,我们找到了让文明超越时空局限的方式——这是技术的落地,更是人类守护文明意志的生动印证。
当数字技术遇见文化遗产,时间开始了新的叙事。据了解,本次论坛征集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申报案例,涵盖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多个方向,最终评选出约40项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案例编辑成集,充分展现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当我们以共通的理念守护世界多元文明遗产,便是在生动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以数字打破文明壁垒,让不同文化在互鉴中焕发新生。(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