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晖
9月21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南京,走访秦淮河。
江苏素有“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之说,具体到南京,长江奔腾、秦淮蜿蜒、湖泊遍布、湿地点缀,让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意蕴。如今,南京是国家水网“四横三纵”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江苏省水网“九八三五举纲”骨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南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水对话、与水共生的历史。
因水而丰饶,也因水而多忧。水系交错、地势起伏、降水集中,这样的自然格局将“防洪排涝”这道安全考题,首先摆在了面前。南京始终高度重视洪涝治理,堤防加固、泵站建设和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城市防汛体系不断升级,通过建设自动监测站和多参数水文监测终端,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要素,并将气象、水利、工情信息接入统一平台,为科学调度和应急响应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制度保障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南京在应对洪涝风险中更加主动和从容,让城市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够安全运转。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治水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如果说洪涝灾害治理是人居环境安全的必要保障,那么“水环境治理”,则切实关乎发展的品质与人民的幸福感。
人水和谐,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平衡。秦淮河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为南京市的母亲河,秦淮河不只塑造了南京独特的水文环境,还承载着当地人丝丝缕缕的情愫。近几年,南京当地在秦淮河治理上的投资接近一亿元。在拆除违章建筑、河底清淤之外,还采取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治水思路。据介绍,白鹭洲公园引入沉水植物,利用生态的自净能力来维护水体的平衡,在“最小人工干预”的原则上对水体进行24小时的持续监控,以方便极端情况下及时地介入。
应该说,南京的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截至今年3月,南京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26条国省考黑臭水体监测达标率均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
而比起数据,居民的现实生活则是更为直观的回应:在秦淮河畔,斑斓的灯光与浮动的水色交织,游客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江豚广场更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气息。附近居民或是沿着步道散步锻炼,或是围坐在台阶上听一场小型音乐会,为宽广的江面点缀上一丝烟火气。
在南京,水不只作为“隐患”或是“资源”而存在,而是以一种更轻盈的形态融入城市肌理。秦淮河风景区将亲水平台、绿化景观与历史街巷巧妙组合,既展现了秦淮的古韵风华,也不乏现代城市的活力;扬子江生态公园则打造梧桐语城市微客厅,通过图书阅览、研学活动、文化沙龙等形式传播长江文化。水由此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展现文化自信的载体。
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就阐明了“水之性可使之通流,不可使堙塞者”的道理,如今,江河之水奔流如故,城市却因为“治水”的智慧焕发现代化的光彩。从防洪抗涝到生态修复,从水质改善到水文化传承,城市与水共生相伴。未来的南京,还值得更多期待。(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