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重庆一位拄拐杖、背着背篓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公交站等车时的遭遇让人心塞。视频中,老人坐在好心人搬来的凳子上,身旁放着一个装满物品的背篓。公交车到站后,他佝偻着腰急忙起身,还没来得及背上背篓,车就突然启动开走了。旁边一位大妈也急忙挥手呼喊,但司机却好像没听见一般,留下老人手足无措、一脸茫然站在原地。视频引发关注和热议后,最终以司机被开除、企业被约谈收场。事情虽小,却让人忍不住多想,我们的公共服务,是不是有时候少了那么一点点温度?
有人觉得,直接开除司机可能处罚过重,毕竟谁都有疏忽大意的时候,罚款、调岗、警示教育也许是更合适的处理方式。我们也总说“下次注意”“举一反三”,但有些事或许真的没有下次,有些事必须上纲上线、以儆效尤。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每个职业都有不能越过的底线,以及规章制度的约束,尤其是对于公共服务部门来讲。
公交拒载老人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公共服务从“管理思维”向“共情思维”转型的迫切需求。司机愿意为一位背篓老人多等一会儿,公共服务部门愿意用制度刚性守护人文温度,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事件更不应止于司机被开除,而应成为公共服务领域“效率与温度”的转折点。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歧视,多一些“放大镜”、少一些“手电筒”。毕竟,构建和谐社会,从来不是靠淘汰“慢的人”,而是靠等待“需要的人”。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