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玉龙
近日,河北一家三甲医院开设“浑身不得劲”的特色门诊,迅速引发社会关注。然而,该门诊挂牌不足五日即被叫停。院方回应称,因门诊名称“不符合规范要求”,目前已暂时取消,后续是否恢复需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医疗机构门诊命名规范化问题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类似这样“标新立异”的门诊命名并非孤例。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热衷于使用“不爱上学门诊”“生命能量修复门诊”“基因逆龄门诊”等名称,呈现出明显的网红化倾向。这类名称往往刻意模糊实际诊疗内容,患者难以凭名称判断科室功能,易导致误挂、错诊,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延误病情。
医院门诊命名“标新立异”,无外乎是想靠此吸睛夺目。但诚如前述,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以“浑身不得劲门诊”为例,尽管由主任医师出诊,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综合调理,但其名称过于口语化和宽泛,既不符合规范要求,也易造成误解。而且更不符合相关规定,这也正是该门诊很快被叫停的原因。
医院门诊命名并非没有规范。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应当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并明确了“不得使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公序良俗、标新立异、容易引发社会焦虑和争议的名称”的禁区。
现实中就不乏既通俗易懂又专业精准的门诊名称典范。诸如,“戒烟门诊”“减重门诊”“睡眠门诊”等,让患者一看便懂。应该说,医疗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服务患者、治病救人。
让医院命名规范有序,除去医院自身负起主体责任,也有必要加强监管。如,上述《通知》就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对门诊设置与命名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改。对因不规范命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及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也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将医疗机构门诊规范命名纳入医疗机构评审、校验统筹推进。
总之,医院门诊命名并非小事,其关乎医疗行业的专业形象与社会信任。正如媒体指出,它不仅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第一印象,更是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职业操守的体现。医疗机构更应该把精力用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而不是靠歪招引流。也期待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行动,推动构建令患者满意的就医环境。(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