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榴莲冰皮月饼”里真有榴莲吗?还真没有。记者核查20款“榴莲冰皮月饼”发现,6款售自直播间、电商平台的低价榴莲冰皮月饼,并未添加所宣称的“榴莲肉”,取而代之的是榴莲味复合调味料,榴莲成分实际占比不足3%,且产品中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
老婆饼的“名不副实”,是流传多年的饮食趣谈。但榴莲月饼不同,“榴莲”二字是核心卖点,也是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关键。有人为一口真实榴莲的绵密而来,有人为“果肉填充”的品质付费,商家宣传时反复强调“含榴莲肉”,却在实际生产中用调味料替代,本质上是一种偷换概念。这种操作看似是降低成本的“小聪明”,实则是突破商业诚信底线的“大问题”。
深究背后原因,是部分商家把算盘打错了地方。他们精准拿捏消费者“图便宜、爱尝鲜”的心理,利用节庆消费高峰期需求集中、监管覆盖存在疏漏的特点,又钻了直播间“短平快”带货模式下审核宽松的空子,将“偷梁换柱”当成行业潜规则,认为“大家都这么干”就不算违规。却忘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消费者的味蕾不会骗人,一次货不对板或许是偶然,多次受骗必然会用脚投票;市场的口碑更不会骗人,靠“科技调味”压价的投机者,终究会被淘汰。
堵住虚假宣传的漏洞,监管部门应拿出“靶向治理”的力度,聚焦直播间、电商平台等重点渠道,对月饼等节令食品进行成分溯源,不仅依法处罚“名不副实”的商家,更追溯平台的审核责任,让造假者无处遁形。
平台不能只当“流量中介”,要把好商家入驻和宣传审核关。对宣称“含果肉”“无添加”的食品,要求提供权威成分检测报告,同时加强直播带货的实时审核,对主播夸大宣传、暗示“真果肉”却提供不了证明的,及时叫停直播、下架商品;对多次违规的商家与主播,采取限流、封号等惩戒措施,切断“忽悠式营销”的传播链,当好品质消费的守护者。
商家更要保持清醒认知。“老婆饼”的逻辑不能套用在月饼上,与其在馅料上偷工减料,不如在品质上下真功夫,用真实透明的成分表赢得口碑。
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别被“低价爆款”“限时秒杀”冲昏头脑。买月饼前多看看配料表,多问问成分占比,不被主播的话术牵着鼻子走。一旦发现货不对板,及时投诉维权,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食品的名字可以有创意,但不能有欺诈;营销可以有技巧,但不能无边界。只有各方共同守住“名实相符”的底线,才能让每一块月饼都货真价实,每一次节庆消费都安心放心,让节庆食品真正承载起节日的温情。(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