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期,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要求“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后勤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系老师对学校规定的误读,已敦促学校整改。9月26日,山西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经调查核实,学校鼓励家长陪餐,并没有把陪餐作为学生在学校用餐的硬性条件。学校个别班主任在落实陪餐工作过程中解释不当,导致部分家长产生误解。目前,已对有关教师提出严肃批评,并再次向学生家长进行解释澄清。
“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显然不符合社会认知。孩子是否能在学校吃饭,取决于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能否满足附加条件。保证每一个孩子的就餐权,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责任,岂能说推翻就推翻?
叫停这一错误做法是必须的,但是以“教师误读”“个别班主任解释不当”的理由来解释,并不太能让人信服。相关规定藉由班级群发出通知,且有班主任在接受采访时确认家长必须陪餐是学校的规定,这就足以说明这一规定是统一实施的。把锅扣到“教师误读”上,是漠视根源性问题,很不合适。何况,若真是“误读”却未被校方主动纠正,那也很不应该。
客观而言,家长陪餐并非没有好处。近期一些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就是由家长进入后厨发现、曝光的。家长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助于促进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但是,在家长陪餐的问题上,绝不能搞一刀切。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据此可知,对家长陪餐,国家层面只有倡导没有强制,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不上。
而根据一些家长所言,该校很多家长都在外打工,不可能到校陪餐,即便没出去打工,很多也都是住村里没在县城。换言之,在该校,缺乏普遍推行家长陪餐制度的条件。但涉事学校以变相强制的手段推行家长配餐,老师要求“排到谁就必须来”,不仅错误理解规则,而且用力过猛,是典型的强人所难。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推出的轮流陪餐制度,还要求家长负责打饭、打汤、做清洁,照看孩子午休等,这在家长看来并不合理。前述工作人员所谓“并非强制,而是呼吁家长给老师搭把手”,是对事实的模糊,并不能改变给家长增负、添乱的实质。家长陪餐的本义是强化监督校园餐,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校方真的缺少校园餐保障服务人员,那就应该在机制、资源上做出调整,而不是在家长身上打主意。否则,不仅给家长制造麻烦、让学校受到质疑,更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中白白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
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强制或变相强制家长陪餐,并不鲜见。例如,今年5月,河南信阳一家长发帖称信阳某高中要求家长陪餐和监考,这位家长因有事无法前往而拒绝后,家委会的管理者表示,如果每位家长都不配合陪餐和监考的话,“学校就开不下去了”。不必讳言,这种令人惊诧的逻辑,确实存在于一些人心中。他们动辄“规劝”家长要配合家长陪餐制度,不仅缺乏耐心,给持反对意见的家长“扣帽子”,也有违教育工作者的包容心。说白了,个别学校之所以热衷于让家长陪餐或从事其他杂务,有转嫁责任之嫌——既然家长都陪餐了,出了问题自然由家长兜着。这种意识令人担忧。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果断、及时地叫停不合理的做法,还要举一反三梳理乱象,针对性、常态化进行治理。
做好学生在校就餐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包括主管部门、校方、家长在内的多个层面群策群力。对此,家长自然有积极参与的必要性。教师在校内工作繁忙、责任重大,也需要家长有所体恤。但是,引导家长助力相关工作,不是要违背家长意愿,大搞“人海战术”,也不是要家长来兜底,替学校来承担主体责任,而是要吃透精神,创新手段并理性实施。譬如,一些学校推行的家长观摩日制度就受到了家长欢迎。对此,也希望各地学校的相关做法也更合理、更人性化。(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