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金宇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店铺,首页配以形容凄惨的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这些店铺出售的商品并非实物,而是名称为“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商品——消费者下单后,由商家对流浪猫狗进行投喂,即“云投喂”。
不少网友通过这种“云投喂”的形式,在线观察流浪动物,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互动乐趣的同时,也为流浪动物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而电商平台和相关商家再则开辟了一个新的商业赛道。这样看上去,似乎是个“双赢”的局面。不过,这类商业模式虽然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但在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边界却并不清晰,也因此包含不少隐忧与问题。
首先,在消费者下单后,有不少商家拿不出投喂证明,也没有给消费者及时反馈,甚至一些店铺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就悄悄注销,这些操作不能不让用户产生怀疑——自己付出的爱心到底去了哪里?
根据媒体的报道,一份虚拟商品的价格多在1元至20元之间。看上去“云投喂”的成本虽然不是很大,但应当注意到,不少店铺的月销量惊人,达到10W+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累积起来,涉及金额实在不是小数。如果商家确系虚假宣传,那就不可能靠简单的注销来脱责。
问题在于,如果真有消费者上当受骗,想要维权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正是个别不良商家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对此,平台不能袖手旁观,应当及时关注消费者投诉举报,对异常店铺进行审核或下架处理。同时,对于“云投喂”商家,也应当设置一定的入驻审核与反馈机制,因为其本质已经属于慈善行为,理应对发起者进行资质审核。在电商品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虚拟商品交易的案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应当有更精细化的监管。
另一个问题是,“云投喂”还有可能极大地影响城市生态。如果商铺不再运营,那么那些之前被“云投喂”的流浪动物该怎么办?要求爱心人士主动站出来承担起照顾流浪动物的责任,无异于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具有可行性。
由此造成的一种后果可能就是流浪动物出现“失控”,不仅有可能威胁到城市脆弱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可能因为大量聚集而干扰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事实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共有区域的用途变更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应当充分协商,确保不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云投喂”这个商业模式如果设置在城市内,本身就应该得到更多居民的认可。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云投喂”仍然处于监管的盲区。
“云投喂”模式体现了人类对动物关怀的情感诉求,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但在温情之外,更应理性看待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总而言之,只有在完善监管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救助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金宇)